书籍 诺斯替宗教的封面

诺斯替宗教

汉斯·约纳斯

出版时间

2006-05-31

ISBN

9787542623003

评分

★★★★★
书籍介绍

本书研究和论述了异乡神的信息与基督教的开端——诺斯替宗教的一些哲学性内容。全书包括三个部分:诺斯替文献——主要教义与象征性语言,诺斯替体系,诺斯替主义与古典精神。

目录
中译木导读
初版前言
再版前言
第三次印刷按语
第一章 导论:希腊文化的东方与西方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Jonas的经典作品,奠基性的杰作,跋很重要也很漂亮。生命哲学的关切是亮点。(我承认我懒没认真读英法文本……德文本是全本,可惜不会德文以后再说吧)译笔偶有蹩脚但整体尚可。我不深入灵知派,不敢多加评述。其他问题嘛,参考《抄袭的狂欢》一文。
我本来觉得自己已经分清摩尼教和琐罗亚斯德教了,看完这本之后又像浆糊一样混在了一起……心好累。
“那些没有家乡的人有祸了!” 简单谈一点:为什么诺斯替派比佩拉纠派在思想体系更加完备,在宗教传播上也更成功?因为佩拉纠派对于此在宇宙自由主义(甚至实用主义)的态度和对每个个体重荷般罪孽的褫夺,极其容易沦为世界的同谋者和苦难信众的叛徒。而诺斯替派通过对此在宇宙的弃绝,对宗教本质的反动,以及对属灵知识的狂热,获得了稳定而不惧迫害的精英群体支持。
要被诺斯替整成反贵球人格了( ´◔ ‸◔')
憎恨着被迫饮下鸩酒的处境,也许恰恰是因为贪恋美酒,甚至也谈不上恨毒药,只是恨那将二者混合的手。而若将眼前的美酒视作虚幻,又该凭何爱上全然陌生的真实?这比想象得更艰难啊……
诺斯替主义有种摄人魂魄之美,那动人之处在于情感上的感召与共鸣。当今日之境况与两千年前古老的孤独交汇,那一瞬间的呼应令人沉迷,诚如人所说,犹如溪流并入江海,孤星坠入银河。我想,在我生命中某些特殊时刻,我接近于一个诺斯替者,因为世界如此荒谬,而我如此真实,所以我必然不属于这世界。我所从属之物孤悬九天之外,夏虫不可语冰,唯有余韵在风中飘荡,幽咽不绝。我是孤独的藤,缺乏决绝于万物的信念,也无有异乡的神祇呼唤我名,但我目睹世间诸多的虚假与伪善,所以我探求真实,我真故我在。那真实之物未必在世界之外,却必定在帷幕之后,层层阻隔之间,需要付出努力才能得到。读这本书时,我的孩子诞生。他是如此的清白。苏轼唯愿他儿鲁钝,我却唯愿我儿聪慧,拥有求真的勇气与守真的智慧。他值得那些真东西。尽我所能,我将助他如此。
大部分内容对我来说还是太超前了…毫无宗教学和古典历史基础以至于读起来感觉常常迷失在“术语的迷雾之中”,因此只细读了一半左右,跳过了一些内容。 中译本导言真的好,梳理清楚了很多东西,以及书中将存在主义和诺斯替宗教互相比较解释的部分、选取的诺斯替宗教文本等都很动人。对存在主义所导致的——“意志取代了洞察,行为的暂时性驱逐了自在之善的永恒性”、“严酷的陌生感、绝望的自由、伦理的真空”——一种非常危险的虚无主义的面向讲得很到位… “那些没有家乡的人有祸了!” 而作者本人提出的想要克服现代虚无主义/存在主义的本体论还蛮有意思的(虽然这本书里没有细说。
火车上。诺斯替的吸引总在似有若无之间,诱人之后又增厌恶。第一次听说诺斯替是从博尔赫斯。了解诺斯替后,就可发现其后世影响,歌德《浮士德》之Helen与诺斯替之Helena;存在主义种种,投射、异乡人。诺斯替作为一种宗教注定消解,它源于神圣,却归于粗鄙。神秘主义之精要,也不全在诺斯替中间。俄耳甫斯教、毕达哥拉斯教、狄俄尼索斯教看起来必诺斯替要深沉地多,后者不过更容易为人接受。
有时候会想,我们的思想史文化史书写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是公正且客观的?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实在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对比一千年前的古人,现代人类的精神境况似乎并没有多少超越,即使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面对类似的困境也只能做类似的反叛,我们的进步并不因为我们更加智慧,而是因为我们幸运地生来就处在更加广阔的时空,这决定了我们思想的边界。诺斯替否定了旧约的上帝,阿奎那通过提升神格的方式又在概念上将其拉回来,最终由存在主义彻底宣布它的死亡。精神的孤独亘古长存,异乡神的拯救虽不因着爱,但至少还是一种拯救,尼采萨特之后,异乡神也从人的内心里被驱逐,在人类自我拯救的能力日渐被质疑的当下,存在主义似乎也面临着必要的变革。约纳斯的折衷显然是无奈的应对,“朝神看”已然失去意义,如果“苏醒的人”并没有出路,又为何不继续沉醉。
完全臣服于诺斯替派的脑洞之下,一句身在宇宙的异乡感简直道尽人生的荒谬。作者也非常会写,深入浅出,哲学零基础如我也能愉快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