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学术与政治的封面

学术与政治

[德]马克斯·韦伯

出版时间

2019-03-31

ISBN

9787542664648

评分

★★★★★

标签

社会学

书籍介绍

本书收录马克斯•韦伯脍炙人口的两篇演讲:《学术作为一种志业》和《政治作为一种志业》。

这两次演讲作于D一次世界大战终战前后,昨日世界业已崩塌,新的社会及政治秩序尚未成型,德国年轻人中弥漫着一股迷惘的集体氛围和左倾的政治浪漫主义。面对着渴求意义与先知的听众,韦伯刻意与纷乱的时事保持距离,将他的主题置放于思想史及社会史的脉络中,从而对现代世界做出根本性的诊断,并将此诊断运用于德国所面对的政治局势:在一个祛魅后的世界,学术及政治是否能成为一种志业?对世界有所知和对世界采取行动之间的统一,是否能在学术中或在政治中实现?韦伯的回答冷峻克制,暗蓄悲情,寄托深远。而他提出的价值中立原则及责任伦理与心志伦理的对峙,迄今仍对我们的学术反省与政治实践具有启发意义。

目录
导读:祛魅时代的学术与政治 刘 擎
导论:韦伯的生平与思想
导论一 韦伯小传
导论二 韦伯的政治关怀
导论三 韦伯的学术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真以为书里只有两篇演讲才兴冲冲开始读。
初读已是三年前。Leidenschaft,动词Leiden原意是”受苦“和“喜欢”两个含义,加上名词后缀-schaft,却变成了‘热情“,这就意味着热情需要受苦和喜欢。我们时代的宿命,一切终极而最崇高的价值已自公共领域隐没,学术道路是通往“意义破碎化”的道路,而人在揭示真相中变得清明, 这也是学术的最高价值所在。 终有一天,当生命中诸多不公与诸般现实到来时,我们能否遵循纯粹的心志伦理与“intellectual honesty ”, 勇敢表态,“我再无旁顾,这便是我的立场?”
当谈到学术作为志业究竟为何,韦伯自信而坚定地说,他相信自己以身作则。他确实如此。
“不论现在在表面上看起来胜利的是哪一群人,在我们面前的,不是夏天锦簇的花丛,而首先是冷暗苛酷的寒冻冬夜。当一切都荡然无存,丧失自己权利的不仅是皇帝,无产阶级也不会例外。到了长夜逐渐露白之时,在今天看来拥有花朵灿烂的春天的人,尚有几个仍然存活?到了那个时候,诸君的内在生命又已变成何种面貌?恨怨还是已转为庸俗?对世界或者自己的职业一种麻木的接受?或者第三种可能(这绝对不是最少见的):有此道禀赋的人,走上了神秘主义的遁世之途,甚至(这种情况更寻常,也更可厌)为了跟从流行,而强迫自己走上这条路?不论一个人沦入这三种情况中的哪一种,我都会认定他没有资格做他现在做的事,没有资格去面对真相下的世界、日常现实生活中的世界。”
李强老师说,一个人要是不看韦伯,整个社会科学我就没法和你谈,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都没法谈,经济学勉勉强强,法学也很难谈。我抱着很大期待看也不失望。学术部分还好,想法跟我很类似,现代化意味着意义的破碎,多神才是现实,学问只能使我们获得知识、思考的方法和一份清明。政治部分,真是开口跪,深邃而现实的洞察。我没想到,行文中散发出坚韧、冷峻、审慎、担当之强烈气息的韦伯,会多年受精神疾病困扰,到了无法工作的地步(而且也不认为自杀是不对的)。也许有时不是软弱,而是负责;有时不是迷惘,而是清醒,让我们充满矛盾、失去凭依、苛求自己。
讲责任伦理部分想到合肥。
一代巨师临终前(虽然他自己没预料到)对其毕生思考和学问的集中展现。尽管天不假年,让他去弄明白到底如何打破理性的铁笼,克服官僚制乃至整个现代性的局限,但《政治作为一种志业》的结尾每次读来都令人心潮澎湃,或许这个事情本来就没有确定的(可以被制度化的)答案吧——特别是当人们用这一视角来理解他的一位伟大的后辈在他身后半世纪开展的疯狂却悲壮的社会实验之时。对韦伯生命史的考察中,学术当然毋庸置疑,对现实政治的关切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故事就可以说明问题:在一战德国战败后,韦伯面见德方统帅鲁登道夫,两个人吵了好几个小时,韦伯对他说:你给德国丢脸了,你还是死了算了,这样还能挽回一点国家的荣誉。这时距离他谢世只有一年多了。
可惜两位伟大的马克思都不长命
志业代表的与其说是自我感动的浪漫,不如说是审慎克己的清明,以及由此出发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担当。韦伯的两篇演讲树立了践行其主张的姿态,它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如同冰冻的热,不随洪流而摆荡,直到今天还释放着坚定的温暖
唯有狂热,才是值得。所以这辈子不会做学术,只愿将人生献给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