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信徒的国度的封面

信徒的国度

[英] V. S. 奈保尔

出版时间

2014-07-31

ISBN

9787544271271

评分

★★★★★

标签

游记

书籍介绍

★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V.S.奈保尔代表作

★ 在这个信徒的国度里,先知可以解决一切,可如今,先知已经不在了。

★ 这个复杂的社会,需要的不只是信仰,还需要些别的。

------------------------------------------------------------------------

《信徒的国度》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V.S.奈保尔代表作,也是V. S.奈保尔最重要的文化随笔之一, 与 “印度三部曲”并称奈保尔文化随笔的“双子星”。

1979年,奈保尔一路走过伊朗、巴基斯坦、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在前后长达七个月的旅行中,他既拜访了政府高官、宗教领袖,也见过小商贩、苦修者、乞丐,试图揭开盖在世俗社会和信仰国度之上的面纱,一解心中的困惑:在信徒的国度里,先知可以摆平一切,可是如今,先知已经不在了。

-----------------------------------------------------------------------

★ V.S.奈保尔将深具洞察力的叙述和不受世俗侵蚀的探索融为一体,迫使我们去发现被压抑历史的真实存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

★ 以天赋异禀、才华横溢而论,奈保尔当居在世作家之首。——《纽约时报》

目录
第一部 伊朗:孪生革命
一 死亡协约
二 阿里的正道
三 圣城
四 马什哈德开出的夜车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这本书的文字读起来多少还是有些难懂的,内容也是很厚重的。作者在1970年代末走访了伊斯兰国家,不能说完全客观公正,因为在阅读过程中,总感觉作者对于伊斯兰世界是怀有很多挑剔和质疑,可取的是这些判断并不是作者的结论,而是依据观察到的事实进行叙述。对我来说,印象深刻的是,伊斯兰社会的认同感,年轻组织的极端和矛盾,以及大家对于古兰经的认可,似乎这也是现今伊斯兰世界的矛盾,似乎只要按照古兰经的教条来治国,真主就自然会告知接下去一步该怎么走了。从这点来看,土耳其似乎是非常明智的发展道路,政教分离。
我一点也不觉得奈保尔对伊斯兰有偏见,他的很多和当地人的对话我也遇到过,和那些逻辑辩论过后,确实很认同奈保尔的观点。。
奈保尔周游伊斯兰四国游记,对伊教的态度,基本是贬大于褒:后革命时代的伊朗忙着定于一尊、铲除异己,隔壁的巴基斯坦则乱成一团、以至军队乘势夺权,马来西亚的伊教成为种族仇恨的合法宣泄口,印度尼西亚则于种族之外又平添阶级、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创伤。奈保尔对四国伊教的总评价是:只破不立,专务抽象的教条而全无改善民生的切实建树,上下层之间缺乏有机的法律与政府建制。因而,奈保尔根本不耐烦谈话对象言辞中的伟光正,而偏偏提些令人难堪的具体问题:这个学院的经费哪儿来的,你的性问题咋解决的,你一边口口声声西方的腐朽堕落,一边为何把儿子送到美国去念书、去求职?经验不足者难免左支右绌、自相矛盾,老奸巨猾者的姿态则俨然某国外交部发言人的嘴脸了。
信仰,多少罪恶假汝之名
真是读了足足两个月,期间查看了各种伊斯兰教的资料。奈保尔对伊斯兰教充满很深的偏见,不如说是对企图通过伊斯兰教治政的理想充满鄙夷,因此在其走访的过程中,通常偏见是大于同情和理解的,也正是这种偏见带来了独到的洞见,有志于了解伊斯兰教如何影响政治局势的人可以读读。
奈保尔一如既往的冷峻和犀利,深入四个伊斯兰国家,以宗教信仰为线索,串联起了整篇非虚构小说。实事求是的说比起“印度三部曲”不论是深度还是广度,这部作品都有遗憾,可以看出奈保尔对于印度还是倾注了一些寻根的情愫在其中的。这部作品也能看出一些意识形态,还是能够感受到奈保尔内心是认可西方制度的优越性,在用西方制度的一套标准在结构伊斯兰社会。文学作品,尤其是非虚构作品意识形态是无法避免的,奈保尔已经尽可能在用最朴素的价值观去做出简单明确的判断,这我认为也是在非虚构领域,奈保尔远超其他作家的地方。
在描述伊朗时,观念犀利,一针见血
关于伊斯兰的信仰,兴趣并不是很大。缺乏背景了解和知识储备,读起来并不顺畅。
伊朗和巴基斯坦两章不好读,马来西亚就分外好读…
非常好的一本书,带领我了解一个陌生的信徒世界。前半部分伊朗和巴基斯坦部分可以和之前读过的其他介绍伊斯兰革命和激进运动的书籍互为印照。在印度尼西亚爪哇部分,发现很多爪哇农村社会的风俗和思想异常熟悉,在我国南方农村也能见到对照,这部分反而是最有感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