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大河湾的封面

大河湾

[英] V. S. 奈保尔

出版时间

2014-07-31

ISBN

9787544272131

评分

★★★★★

标签

文学

目录
第一部 第二次反叛
第二部 新领地
第三部 大人物
第四部 战斗
用户评论
2002年,奈保尔刚获奖时我就买了,但16年后才读完,当然,那时我的储备肯定不足以消化此书。很少能看到把宏大史诗和个人命运结合得如此之好的作品:我们这些文明边陲的人们啊,不停寻觅,回家又离开,最后却见证了一场场个人崇拜、语录和国有化的闹剧,只能像无根的水葫芦一样漂流,试图抓住一点虚幻的安全感。
出版社下了力气...豆瓣上有太多冠冕堂皇的约稿评论...但是看了书之后会发现,作为小说,这故事缺乏想象力,作为纪实,又缺乏力度,总之就好没吸引力。主人翁从头到尾都没有交代他是什么人——黑人还是白人,非洲人还是欧洲人。。好多个人物都没交代身份,看得人一头雾水。。我知道作者要讲无根性,我get到了,但是你好歹交代一下吧人物背景吧。出版社推的都是些什么书呀。。
非洲是一艘举步维艰的陈船,在历史长河里浮浮沉沉,或被异族人或被本族人推搡着艰难挪动。只是这些人从来没有想过要陪她走到底,只是各取所需,然后离去。于是非洲,就在大河湾处,湍流激浪中,回旋打转,不辨方向。始终不离左右的,只有苦难的人民和人民的苦难。
奈保尔形容自己的写作过程为“字字带血”,在其获诺奖前只是英国小众精英圈层的阅读品味,但却没因其小众而高冷晦涩,文风反而平易近人易读但不易评。又因其第三代殖民后代的“无根性”背景,对身份归属问题的恐慌,《大河湾》模糊了虚构与非虚构的界限,描绘宏大历史变革背景下各路小人物的悲怆命途,这些人物和其一样,不止是迷失,而是从未拥有的虚无,透露着万丈沟壑般的绝望。既然回不去过去,找不到回家的路,不如就践踏过去,曾以为是在践踏花园,如今不过是践踏在平路上。
这本小说与《我们的普世文明》里的“刚果新王:蒙博托与非洲虚无主义”那篇是互为观照的,算是对小说的背景补遗。就我已经读过的奈保尔的虚构作品来说,这本和《游击队员》是非常喜欢的两部,绵密的文字彰显出奈保尔扎实的文学功底,冷静克制地描写却又极具洞察性。(《我们的普世文明》里的另一篇“迈克尔•X与特立尼达:黑权运动谋杀案:安宁与权力”是对《游击队员》的背景补遗和解惑)
变迁史犹如与情人的关系,最开始感到新鲜,然后进入蜜月期,接着平静,最后矛盾爆发。
异乡人的非洲
中国近代史及近代以来思想的变迁
成为生活背景的恐惧和孤独 荒谬又像极了现实寓言的政治 人们只能试着在苦难来临前逃走 “但是往哪里走呢 这大概是人们发疯的原因”
阅读过程有一股强烈的共鸣感,这种共鸣感既来自于作品中对于混杂状态下"无根性"的描述,也来自于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大河湾上演的政治戏剧,既是对于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隐喻,也是对于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表征,奈保尔以第一人称冷静客观的陈述,营造一种"我在这里,又不在这里,事实上我不属于任何地方"的绝对寂寥。 当欧洲殖民者换了面孔,以非洲人的姿态卷土重来,当原本的丛林变成了现代的钢筋水泥,在精神上的"践踏过去"似乎成为能够接受当下的唯一选择,但若是不存在那属于过去的传统,如何才能获得内心的宁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