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安娜·卡列尼娜的封面

安娜·卡列尼娜

[俄] 列夫·托尔斯泰

出版时间

2014-03-31

ISBN

9787544740883

评分

★★★★★

标签

文学

书籍介绍

世界顶尖作家的代表作品与中国顶尖翻译家的最佳译作的“珠联璧合”。

女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则成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优美丰满的女性形象之一。

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小说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是首次成功地采用了两条平行线索互相对照、相辅相成的"拱门式"结构,并在心理描写上细致入微、精妙绝伦。小说中那大段的人物内心独白,无疑都是现实主义描写的典范。

100多年来各国作家按自己的理解把安娜搬上舞台、银幕、荧光屏。安娜形象一直激动着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读者,这正说明安娜形象的艺术生命力是不朽的。

草婴先生花费了20多年的时间翻译完成12卷《托尔斯泰小说全集》,因为每部作品都要看好多遍。

用户评论
托尔斯泰真的知道每个人心里都在想什么,他好像就像天那么大,可以装下整个人类。
高考那年语文阅读题考的是安娜卧轨,高中毕业读了四分之一后弃了,快五年后重读竟有点庆幸当年没有读完。托尔斯泰对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一场无情的控诉。在所有关系中感情是最缥渺不定的一种,而爱情则是其中最脆弱且喜怒无常的。“只要他爱我,只有他爱我”是一件多么惊险气若游丝的事。安娜和列文走在两个对立面上,一个靠感情供给,一个靠自我的思考和救赎。列文才是独立且完整的人。看完可能恐婚恐育,也可能心甘蒙蔽双眼。(期待今年下一本书能超越这一本极好又复杂的阅读体验。)
伍尔芙说,托尔斯泰、莎士比亚,都是双性人,比常人不知丰富多少
"We are not to take Anna Karenina as a work of art; we are to take it as a piece of life." (Matthew Arnold) 我非常、非常能体会安娜在与伏伦斯基结合后期那种被整个社会孤立的无助感和由此引发的猜忌和神经质。我认为人类社会里男女交往之间可能会有的各种心理和情绪都已经在这部书里被写尽了,而安娜最后的复仇之死更是惊心动魄。世人只看到她的“堕落”或“癫狂”,但我看到的只有真挚和孤独,燃尽的蜡烛亦是俄狄浦斯那声“一切皆善”的回响。将主线简单看作“第三者”故事的根本没读懂这部书,大概只有当你经历过一段曾经逼疯你的关系,你才有可能真正理解安娜。而很“幸运”的,我从疯癫中幸存了下来,我读完了它。
我怜悯书中的每一个人,唯独安娜。这个自私的女人,只考虑自己的感受,令人作呕。 尽管如此,她最后要报复伏尔斯基而去自杀时,我似乎已经是她,那些文字仿佛就是我的心声,我也血红着眼睛,愤怒地要让这个男人后悔、痛不欲生,以至于火车好像是撞上我的脊椎,烛火为我而灭。
以前也读过,但那时是为了读名著而读,根本读不出滋味,觉得枯燥冗长。现在再读,简直上了瘾,读一会停下来默想一会,书中太多有意思的描述。
因为村上春树的《眠》提及到这书后买的,本来以为是晦涩难读的书,喜欢看安娜的部分,最后卧轨都是有迹可循
终于看完了……几对夫妇就是婚姻不同状态的写照吧,托翁的描写实在是朴实却细腻,每个角色都丰富具有多面性。无法与安娜共情,但她在我脑子里的脸就是孩子气的凯瑞穆里根与我心中的美丽的黛西。列文那边的故事给小说增添了人文思索与社会面貌,虽然对这个角色也不是很喜欢(。)小说里所有的角色对我来说都是心里一直在别扭着、痛苦着。不太喜欢这版的翻译。
生动展示了女人作为第二性的生存状况
读的很累,但是很精彩。喜欢列文清晨和农民一起除草的那一段。之后应该还会再看一遍,关于宗教,关于信仰以及选新首席贵族都是草草翻过。下次换一个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