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伪装成独白的爱情的封面

伪装成独白的爱情

马洛伊·山多尔

出版时间

2022-11-01

ISBN

9787544790871

评分

★★★★★

标签

文学

书籍介绍

【编辑推荐】

马洛伊·山多尔:昨日欧洲蕞后一抹优雅与理性

“匈牙利蕞后的布尔乔亚”:诺奖得主库切认为,在所有重要层面上,马洛伊都属于“奥

匈帝国的进步市民阶层”。由于家族血缘与精神传统,他深具奥匈帝国知识分子的品格,

兼有中欧和东欧的特点,继承人文主义传统与自由意志。

“匈牙利民族精神的哺育者”:诺奖得主凯尔泰斯·伊姆莱称他为匈牙利“民族精神的哺育者”,并且是“蕞为优秀、蕞有价值的现代匈牙利作家”。

“匈牙利现代文学的骨骼”:匈牙利国民作家,文坛还成立了“马洛伊·山多尔文学奖”,这几乎成为所有优秀的匈牙利现当代文学大师起步的台阶,比如:凯尔泰斯·伊姆莱、艾斯特哈兹·彼得、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拉斯洛、纳道什·彼得等。

因为他,二十世纪文坛大师被重新排序:德国文学批评界认为他与茨威格齐名,另有批评家将他与托马斯·曼、穆齐尔、卡夫卡并列。

《伪装成独白的爱情》:马洛伊一生写就的挚爱之作,关于爱的危险、狡黠与苍凉

这是马洛伊一生唯一续写的小说。他以四位当事人的独白,回忆了两段失败的姻缘,道出对于爱情的期盼和彻悟,追忆了欧洲蕞后一代贵族的文化追求与品格坚守。

《伪装成独白的爱情》原本是两本书。1941年,马洛伊写了《真爱》,一对已经分开的上中产阶级夫妇站在各自立场讲述彼此失败的婚姻。

四十年后的1980年,马洛伊决定续写这段爱情故事。《尤迪特……和尾声》以一对情人独白的形式,从截然不同的阶级立场,将四十年前的故事延续到了当下,为逝去的时代和被战争和革命消灭了的“市民文化”唱了挽歌。

马洛伊去世后,《真爱》和《尤迪特……和尾声》被合订在一起出版,就是《伪装成独白的爱情》。

四位叙述者、四段伪装成爱情的独白,直指真爱的终极谜题,孤独才是唯一的真相

马洛伊写婚姻与家庭的关系、阶级与文化的攻守,文字细腻,表达节制,情感磅礴,揭示

出罗生门般的人生真相,描绘出时代起伏的轮廓与人性的诸般样貌。

建立于不同阶级基础的婚恋观点:前妻追求的是世俗层面的完美婚姻;丈夫相信人生而孤独;第二任妻子看似真爱至上,实则贪恋地位和金钱;失败的婚姻背后有着社会的阶级原因。

作者在书里留下了自己的影子——站在被炸毁的公寓废墟中央,站在几万卷被炸成纸浆了的书籍中央,直面文化的毁灭。

斯文的装帧设计,优雅呈现马洛伊的知识分子品格与人文气度

知名设计师陆智昌装帧设计,甄选意大利佛捷歌尼(Fedrigoni)和长谊臻质本色(Colorlab)优质封面用材,质感细腻。

以摒弃年代与身份背景的现代“椅子”为元素,简单而朴素,端庄而温和,每个人都可以与它亲近,一如马洛伊的作品,超越时代与阶层,恒久动人;亦是储存身体经验与安放记忆的容器,带有所爱之人使用的痕迹与气味,勾勒出人物内心所充盈的感受。

【名人评价及推荐】

二十世纪的文学……收到了一位新的大师死后赠与的礼物。他会跟奥地利作家约瑟夫·罗特、斯蒂芬·茨威格和罗伯特·穆齐尔齐名,甚至与受到膜拜的伟大作家,托马斯·曼与弗兰兹·卡夫卡,属于同一等级。他就是马洛伊·山多尔。——德国《时代周报》

【内容简介】

前妻坐在甜品店,悄悄看着丈夫为第二任妻子打包橘皮蜜饯。

而出身优越的丈夫却苦闷地回忆起第二任妻子观察自己时那半迎合半嘲讽的眼神。他视她为真爱,可眼神浇灭了一切火焰。

曾是夫家女佣的第二任妻子与情人彻夜长谈。丈夫家满橱的袜子、领带和整墙的书让她觉得自己的双手格外肮脏,而丈夫身上万年不变的甘草味令她感到恶心。

多年后,情人在美国的小酒吧里偶遇逃亡的丈夫,目送他消失在贫民窟。

【作者简介】

马洛伊·山多尔(Márai Sándor, 1900—1989)

他出生于奥匈帝国的名门望族,享有贵族称谓,然而一生困顿颠沛,流亡四十一年,客死异乡。他是二十世纪匈牙利文坛巨匠,一生笔耕不辍,著有五十六部作品,死后被追赠匈牙利文学蕞高荣誉“科舒特奖”。他亦是二十世纪历史的记录者、省思者和孤独的斗士。他的一生追求自由、公义,坚持独立、高尚的精神人格。

他质朴的文字蕴藏着千军万马,情感磅礴而表达节制。他写婚姻与家庭的关系,友情与爱情的辩证,阶级与文化的攻守,冷静的叙述下暗流汹涌。德国文学批评界认为他与茨威格齐名,另有批评家将他与托马斯·曼、穆齐尔、卡夫卡并列。因为他,二十世纪文坛大师被重新排序。

他是马洛伊·山多尔。

【译者介绍】

郭晓晶

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教授、匈牙利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匈牙利语言文学、中匈文化交流史、教育等。2007...

(展开全部)

用户评论
杂乱无章的自述独白,读起来晦涩难懂。看似是说爱情,但我看来却是在讲工作,讲人生,讲自我修养讲精神追求,讲作者他们那个年代的各个生活阶层存在的思想差异和矛盾冲突,生活的精神状态以及作者理想中的生活。我一直纳闷,既然作者一直强调每个人终究是孤独的,那为何还在强调真爱之间的两人应该是亲密无间没有秘密?既然男主一直强调他和情人有过一段真爱,而真爱是一种引导出无私牺牲甚至走向毁灭的炙烈情感,那为何他竟然容忍不了真爱背着他存钱的个性?那在真爱里还谈什么为对方牺牲奉献!书中的独白全是作者哲思的闲扯,虽然时代久远读之有些脱节,但部分值得咀嚼尝味。
三个人的独白,小市民阶级:真爱是不存在的,贵族:幸福是不存在的,贱民:公平正义是不存在的。贵族是博士也有无数段情欲关系,先是娶了小市民阶级的妻子,后因为生活节奏不一致,离婚去了自己家的仆人,被仆人败光家产后离婚。博士的那段思考值得反复阅读。
语言确实很细腻,通篇都是独白,描述人物心理有些意识流的风格。从第一人称的视角来说自然是非常主观的,这种对于自己所见的限制对于叙事来说也是另外一种魅力。 然而我对于这种爱情中的人一种过于细腻的情绪有些难以同理。 当然这本书也同时探讨了不同阶层的心理,以及个人面对人生的一种孤独。
我有时候认为,任何事情都是可以做的,简简单单,做一件事情并不是因为它有多么美好或意义多么重大,仅仅因为有做它的可能。
20230416,20230418在读 20230426,读毕,问题在空中飘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过去只是我们说给自己听的故事,只是一段段独自喟叹、呓语呢喃。从布达佩斯光鲜“市民”的纠缠情事,到战争年代动荡“流民”的封锁岁月,再到纽约酒吧中流浪“移民”的去国怀乡,四段漫长的独白,铺展开罗生门式的时代长卷。观感类似匈牙利的《恋情的终结》《昨日的世界》,个体交错际遇中的幽微人性与疏离情感,包裹在集体文明衰亡更迭的颓丧阴霾当中,无论是橘皮蜜饯的真爱,还是番茄馅橄榄的文明,一切尽是步入尽头的迷惘与悲观。也许因为在优雅有余简洁不足的行文中,自怜和悼亡的氛围有些过于强烈,而前后两部分的人物塑造(同时包括主题探讨的显著偏移)也缺乏鲜活的连贯性,独白在感染力上稍显逊色。但许多场面依然难忘,命中分离的爱人在飞机的遗骸中共话往昔,家徒四壁的作家面对损毁的藏书如释重负。
不是伪装成独白,其实爱情本身就是一种独白。与他人无关,只有自己清楚。
伪装成爱情的独白。三个人都是如此:先前你问我是否爱他。在他身边我极为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