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罪与罚的彼岸的封面

罪与罚的彼岸

[奥]让·埃默里

出版时间

2018-04-30

ISBN

9787545914573

评分

★★★★★

标签

文学

书籍介绍

◆必须承认心中的怨恨,必须背负社会的缺陷——奥斯维辛幸存者的彼岸何在?

◆奥地利著名哲学家、奥斯维辛幸存者、“大屠杀亚文化中的圣人”让·埃默里,书写一份超越问责与救赎的人性诊断

···

【内容简介】

人的尊严是什么?我们需要多少个故乡?知识分子的受难比普通人更值得同情吗?让·埃默里在这本短文集中以坦白和沉思的方式,对奥斯维辛受害者的生存处境做了一次探究。他写集中营生活,写自己所受的酷刑,写怨恨背后的哲思,也反思做犹太人的必然性与不可能。在埃默里所描述的令人吃惊的历史细节与难以言表的苦痛情感中,读者能够以同样的节奏跟随他穿越这片他一步步点亮的黑暗。

···

大屠杀和其他亚文化一样,在其中自会出现圣人。让·埃默里就是其中之一。

——凯尔泰斯·伊姆雷,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在这本书的每一个转折和每一个停息处,都刻着真相的印记。

——欧文·豪(美国著名文学家、社会批评家)

这是一本与众不同的关于道德勇气的回忆录。带着诗人的耳与小说家的眼,埃默里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哲学家的奇迹,一个在纳粹统治及其大屠杀拼出的“黑暗谜语”之下的生存奇迹。

——美国《新闻周刊》

···

【编辑推荐】

◆奥地利著名作家、哲学家让·埃默里,曾获普里莫·莱维和凯尔泰斯·伊姆雷的高度评价。其作品被译为多种语言,在德语世界再版十余次,此次首次引进了其最著名、影响力最大的三部作品《罪与罚的彼岸:一个被施暴者的克难尝试》《独自迈向生命的尽头》《变老的哲学:反抗与放弃》。

◆在这本短文集中,让·埃默里对奥斯维辛受害者的生存处境做了深入探究,不仅是大屠杀中的折磨与酷刑,还有灾难过后的精神处境——他们的怨恨与社会的缺陷。

◆中文版直接翻译自德语原文,译文可读性强。

【作者简介】

让·埃默里(Jean Améry,1912—1978)

原名汉斯·梅耶(Hanns Mayer),出生、成长于奥地利维也纳,并在这座城市学习了文学和哲学。1943年,埃默里因散发反纳粹读物而遭逮捕,被押往奥斯维辛集中营。苏联军队进驻波兰后,他先后被转移到布 痕瓦尔德和贝尔森集中营关押,直至1945年才被释放。战后,埃默里在瑞士多家德语报社做记者以谋生。1966年,他出版了书写自己奥斯维辛经历的文集《罪与罚的彼岸:一个被施暴者的克难尝试》,并因此广为人知。后又出版数本著作,包括他最著名的哲学论著《独自迈向生命的尽头》《变老的哲学:反抗与放弃》等。1978年,埃默里自杀身亡。

···

【译者简介】

杨小刚 德国图宾根大学哲学系博士,现任中山大学哲学系副研究员。另译有《变老的哲学:反抗与放弃》等。

目录
代序:理解他人的可能与不可能丨杨小刚
1977年新版前言
1966年初版前言
精神的界限
酷刑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问题的核心是思考:知识分子这种身份在奥斯维辛有什么用?
必须保持怨恨,必须铭记历史,因为教训不是在游刃有余时的乖巧和解,而是在极端条件下的不可触碰。可惜的是,这样的教训,只能来自苦难的幸存者,而他们已经无力发声……埃默里的可贵与孤独,皆在于此。
已购。这本最震撼我的是对酷刑中,受虐人挨到的第一拳的思考,这一拳让他知道自己是孤立无援的,也摧毁了他对世界的信任。
“凡受过酷刑的人,对这个世界都不会再有故乡的感觉。”
集中营过大的现实里精神的局限,失去的对世界的信任。
战败心史
“凡是受过酷刑的人,从他挨的第一个耳光开始,这个世界再也不可能是归属。知识分子在奥斯维辛能干什么呢?他说他在灭绝营里见过普利莫莱维,但后者说并不认识他。 ”
把活着的人就这样弄成一团肉块,把生命拱手交给死亡去掠夺。/在我的自我想象中,我最终通过承受的命运追赶上了周围世界的观点,而就在如此相像的片刻,周围世界的意见却将超越自身。我以为我处于时间现实的中心,却被拋回到幻觉之上。
很好的书,翻译的语言也贴合作者的情感,冷峻,克制,但富有激情。克难者的尝试,有一部分在于情感和身份认同中的自我救赎,在于从孤独和被割裂的环境中,将自己与世界重新粘合,而结果导向更深处的绝望。很喜欢《做犹太人的必然和不可能》,生死之外,他们到底还剩下什么选择。一些问题若不亲历,是从来不会留意的。那种流亡和不安全的感觉,与我当下的心境又何其相似。大概在地图上总有一块地方,是不会好的。
读了一半真的很难读,不过关于共情的角度我很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