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在华五十年的封面

在华五十年

司徒雷登

出版时间

2012-04-30

ISBN

9787547304600

评分

★★★★★
书籍介绍

《在华五十年:从传教士到大使——司徒雷登回忆录》于1954年由美国蓝登书屋出版,全书共15章,前12章中司徒雷登回忆了他的在华经历,后3章则是他的反思与总结。全书记述了作者对其个人事业的选择、传教士在中国的使命、燕京大学的创建历程、二战期间被日军软禁的经历以及二战后担任美国驻华大使所参与的对华事务等。

作为在近代中国史、教育史和中美关系史方面的一位重要历史人物,司徒雷登的回忆录保存了许多关于当时史实的记录,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也具有一定的思想意义。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作者的个人成长背景、宗教信仰和政治立场等因素,《在华五十年:从传教士到大使——司徒雷登回忆录》中的论述和观点不尽正确,有些甚至偏颇,希望读者在阅读时予以注意。

司徒雷登(John Leighton Stuart,1876-1962),出生于浙江杭州市,父母均为美国在华传教士。1887年他返回美国弗吉尼亚州读书。1904年婚后携妻再回杭州,开始在中国传教。1908年任南京金陵神学院希腊文教授。1919年起任燕京大学校长、校务长。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他因拒绝与日军合作,被日军关在集中营,直至日本投降后获释。1946年任美国驻华大使。1949年离开中国后在美国度过余生。2008年其骨灰被安放于杭州半山安贤园。

目录
给司徒的序言
引论
前言
第一章 家世渊源
第二章 求学生涯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当局者未必迷,旁观者也不怎么清。
CCP never forgets where it comes from。傅斯年:“司徒大使實一糊塗人,傅涇波尤不可靠,彼等皆不足代表美國,今日希望以美國之助,與共產黨取和乃絕不可能之事也”
1此书居然能出版 2委员长相关篇幅屡看不厌 3燕京大学太酷啦 4与傅泾波的友谊酷啊 5政治协商会议附录看不懂 是不得对照着现今大陆的找不同然后就恍然了?
别不了的司徒雷登。我们总是以怨报德,对对我们好的人很坏,却去歌颂我们的仇敌和伤害我们的人。
从一个美国人的视角来观察,中国在20世纪初到50年代的历史。他做一名传教士,来到中国传播基督教的思想,并推动其所信仰的思想被更多的中国人所信服。同时,他本人也认识到了传教本身的缺陷,以及其与中国发展的不适应性。本来是纯真的宗教,却被其沦为传教者,为了传教的人数指标而大肆扩张人数,被传教者通过宗教的外衣来维护自身的安全与固有利益。除了传教,教育与外交也是他人生中的两大重要事件。筹建燕京大学并担任校务长,推动其发展成为中国数一数二的大学;在外交上代表美国,在中国利益积极与党政军重要人物交流,并推动美国在中国利益的实现。新中国成立后,他的职业生涯也随之结束,返回美国,度过自己的余生。总的来说,司徒先生的一生是壮阔的,位于中美之间的交流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这本书能够出版也是挺奇特的,最后两张浓浓的反x情绪表露无疑,当然司徒雷登是有个人信仰与国家原因的。这本书虽然写的不够好,在我看来不是很好的那一类回忆录,不过胜在有历史价值,尤其是对国民党一些领导人特点的回忆上以及在国共内战中对中国情况的理解,作者是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上审视了近代中国的。读罢,我时常想,美国在70年代与大陆建交,有多少是因为情怀呢?美国人对中国的理解存在天然的错位,表现出来就是一种对独立自主民治的理想主义,这导致了许多误会,从上一本《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就可以看出来,当然,回忆录就像莎士比亚的《李尔王》中说的:“年老的人已承担一切,后人只有抚陈迹而叹息”。但是那种理解中国的心情亘古不变。这个民族的近代,是很多逝者的时代,即便现实是残酷的,结局是遗憾的,但唯有相互理解的心情长存。
虽然有些话说的在理,但在他恨那些所谓“洗脑”式的宣传的同时,自己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洗脑宣传下的产物?冷战初期美国人对苏联、对中国、对共产主义的恐惧与偏见体现的淋漓尽致,即使身为开明的大学教授,也无法接受那些太离开舒适圈的理念。其实这让我感到了更深层的恐惧——人类是永远无法互相理解的,无论他们接受过多好的教育,又多通情达理,甚至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
我想到我的老朋友,时任美国驻华大使的纳尔逊·约翰逊(NelsonJohnson),在日本侵略中国之后曾对我说,我们眼前上演的是人类历史上一出重大的剧目,我们坐在剧场的前排,但是什么都不能做,只能当旁观者和解读者。此时是中国的内战,我记得当时自己很想知道,美国的代表是否只能当一个观众。而我现在坐的位置是剧场的豪华包厢,看着一出甚至可以算得上令人悲痛的演出。
伟大的使命和信仰才能铸就不朽。
内容简介里有一句“由于身份角色的不同,作者叙述中难免在20世纪上半叶个人主观立场的局限性”,我想说是不是真话,有没有局限性,时至今日大家应该能明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