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自证的封面

自证

姚治华

出版时间

2020-12-01

ISBN

9787547317167

评分

★★★★★
书籍介绍

本书系香江哲学丛书之一。在佛教义理体系中,自证(svasaṃvedana或svasaṃvitti)意味着意识的反身性,这是由陈那(约公元五至六世纪)及其追随者所发展的佛教知识论中的一个关键概念。关于心识能否了知其自身的讨论,在佛教大众部、说一切有部、经量部和早期瑜伽行派中也有漫长的历史,同样的问题后来也在中观和瑜伽行派的追随者之间产生论争。本书是第一部系统研究佛教自证理论在陈那之前发展的著作,作者利用了大量一手汉语、巴利语、梵语和藏语资料,其中很多是第一次呈现于读者面前。本书为佛教心识哲学的研究提供了大量重要材料。

姚治华,波士顿大学哲学博士,现为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佛教哲学、印度哲学、宗教哲学和心智哲学,主要著作包括The Buddhist Theory of Self- Cognition(Routledge 2005), Brahman and Dao: Comparative Studies of Indian and Chinese Philosophy and Religion(与Ithamar Theodor合编,Lexington Books 2014), Nonexistent Objects in Buddhist Philosophy: On Knowing What There is Not(Bloomsbury Academic 2020),在Journal of Indian Philosophy, Philosop...

(展开全部)

目录
总序
自序
缩略词表
导言
第一章 起源:大众部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赶在去学校之前读完了。让人看到了“国际佛教学者”是怎么处理问题的,有种举重若轻的舒适感。学习。
历史性的研究,还是应该多些哲学思考,这种写作方式谈何与认知科学对话呢?
粗略一翻,我很奇怪的一件事就是,为什么不结合大脑新皮质认知相关最新成果做对比研究呢?明明有他山之石可用好用,还陷在故纸堆里考证来梳理去有那么多意义吗?受过现代哲学训练,又能进入佛典,这脑子看点大脑认知及新皮质方面的书不是分分钟的事吗?学术做题家研究超越问题而实不能超越自我,遗憾啊。
看了这本之后,明白了梵藏文本对刊的义理研究是个什么样子。从文本到义理到哲学,非常标准又高质量的论文,逻辑清晰,语言晓畅。整个香江哲学丛书系列都是香港澳门的哲学学者的书,准备看看丛书里的其他本子。
翻了下,太多佛教术语导致不清晰,还是传统佛教研究的写法,所以也不是很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