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中国科举史(修订本)的封面

中国科举史(修订本)

刘海峰

出版时间

2021-01-31

ISBN

9787547317211

评分

★★★★★
书籍介绍

编辑推荐:

◆第二届中国出版集团优秀图书奖综合奖

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第一等奖

2020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20JZD050)之成果

◆ 探寻叙说中国科举考试的渊源与起伏

从魏晋经学为先到隋唐科举格局开创

从两宋考试严密客观到元代南北分榜

从明代八股入试到清末科举命运终结

再现考试制度思想的变迁与书生群像

◆ “如果说考试是罪恶的话,那么也是‘必需的罪恶’……‘科举’是一个含义非常丰富的词语,远非以往的‘恶谥’那么简单,我们不应将其看成一个贬义词,而应把‘科举’当着一个中性词来看待。”——刘海峰,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 在悠久的科举史上,使宋朝与其他各朝有最大区别的是它特别喜欢改革。科举制度在任何其他时代都没有像在北宋那样从根本上受到挑战或进行过如此果断的试验。——贾志扬(John W.Chaffee),美国汉学家

本书是一部全面系统地阐述中国科举制度的产生、发展、演变历史的专著,荟萃了作者三十多年研究科举史之心得,堪称是国内科举史研究的总结性著作。

它按照历史顺序,以科举制度发展演变为经,以人物、事件、活动、思想为纬,既有对科举制度史的叙说,又关注科举制度运作的实际情况,并顾及考试思想的历史发展,在叙说中注重人与制度的互动依存关系及其交互影响,因而既有学术性,又有一定的可读性。

第一至第三章由刘海峰增补修订,第四至第六章由李兵重新撰写。

刘海峰,福建人。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大学科举学与考试研究中心主任,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双一流”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科举文化专业委员会主席团主席、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名誉馆长、上海中国科举博物馆名誉馆长等,是科举学的首创者和高考改革稳健派代表性学者。已出版《科举学导论》《中国科举文化》等著作36部,获省部级一等奖11次,涵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3次。

李兵,湖南人,湖南大学教授,博士。主要致力于中国科举史、中国教育史研究。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CCTV12)“法律讲堂”之“科场大案”、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中华传统家教家风”主讲人。国家精品在线视频课程“科举与中国文化”负责人。中国书院博物馆、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陈列内容负...

(展开全部)

目录
第一章 科举考试的渊源
第一节 “命乡论秀士”:周代选举的构想
一 西周的乡举里选
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贤能治国论
第二节 中国文明史的新纪元:汉代察举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结构完整,叙述清晰,可惜小错太多,漏字错字频频。随举一例:页259“元海宗”显为“元武宗海山”之误。希望下一版能修订、编辑更细致些。。。
脉络清晰,史料翔实。但是错别字实在太多了。
资料详实的一本通,以时间为轴梳理中国科举制度发展。着重关注科举规制和考试内容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流变。
内容详实(就是错字和病句有点多了,这还是修订版呢怎么也没校出来呢?)
非常详实,但校对仿佛不存在,小错漏太多了。对科举的态度比较中立,读过三点比较深的感触:一是科举的诸多弊病虽然老生常谈,但它持续下去也不全因为体制思想僵化和统治者治人需要,更多是因为没有更好的办法,作为一种教育考试和选任考试一体化的制度,它跟整个社会是深度纠结在一起的,在没有替代制度的情况下直接连根拔起并不现实。二是科举中的许多问题,如区域公平与考试公平、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考学问无法查品性,在中国的现代考试制度中仍然没有完美答案。三是高考制度虽然近年履被抨击,但它可能仍是目前最大范围内最能保证公平的一种选拔方式,正如查举制有公荐最终多沦为私荐的问题,素质教育的路究竟怎么走,很难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