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何谓懂音乐的封面

何谓懂音乐

杨燕迪

出版时间

2014-06-01

ISBN

9787549538829

评分

★★★★★
书籍介绍
杨燕迪音乐文丛《何谓懂音乐》一辑,所收的文论基本上均与所谓“学理”有关,但行文的方式不是学术性的“论述”,而是随笔式的“漫议”——如杨燕迪教授对音乐审美、音乐理解、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价值判断等问题的议论,以及对相关艺术问题甚至音乐学学科问题的思考。本来,这都是些相当“古板”甚至“深奥”的话题,但杨燕迪教授想试试能否用相对轻松的笔调来触及——因为在他的想象中,这些文字的读者是普通爱乐人。思考,以及与思考紧密相关的读书,其实是带有快感的,但在很多时候思考和读书被搞得很无趣。本辑中所收录的文章及相关书评和书序可被看作是杨燕迪教授的某种个人努力——希望在思考和读书过程中保持乐趣。 本书涵盖了作者自上世纪90年代至今的音乐随笔类文章,其中包含着作者对艺术各门类,尤其是音乐深刻的理解和个性化的阐释。书中收录了多篇读书笔记以及对音乐学学科建设的思考等。本书与其说是在论音道乐,不如说是透过音乐对人生中具有意义的某些命题的思考,具有发人深省的启迪作用,值得细细品味。 杨燕迪,我国著名音乐学家、音乐批评家、音乐翻译家,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研究与教学领域涉及音乐学方法论、西方音乐史、音乐美学、音乐学术翻译、歌剧研究、音乐分析与批评、音乐文化与社会研究等。发表译著近300万字,另主编多部论著,主要包括《音乐的人文诠释》、《乐声悠扬》、《西方文明中的音乐》、《作为戏剧的歌剧》、《音乐美学观念史引论》、《音乐史学原理》等等。曾获得国务院、教育部、文化部、上海市的多种奖励与荣誉称号。
目录
何谓“懂”音乐?(上)
何谓“懂”音乐?(下)
听乐与读乐
倾听心声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匆匆翻过。拼凑之感过甚。
其中一大半文章在思考如何做“音乐学人”,熟悉人文学科研究路径的,应该不会对“音乐学”感到陌生,甚至有亲切感,当然除了专业乐理术语,原来我们共享同一种担忧与焦虑。另一部分则讨论专业人士与狂热乐迷的关系,事实上,我觉得是个伪命题,从乐迷角度来说,根本不在意是否要与专业人士争高下,因为是出于爱才乐,“名分”不足惜。不过,杨老师十多年前的观点,对于当下普及市场,也算是一种纠偏,想要享受音乐,必须具备足够的知识。如今古典音乐市场怕是饥不择食,推广上总强调听音乐不需要任何技术,不要怕高深,其实很简单,但事实根本不简单,非常复杂,应该鼓励大家去探索。还是马克思那句话,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不过,对于从小没有经受过音乐训练、没有长期音乐生活的人,更多靠的是机缘。
进来心情抑郁,每逢要流泪时候感觉读一点杨先生的书,内心就很平静。我是没有资格去评论,自己懂得少之又少,只从情感方面来说,阅读这些文字,心里很平静踏实。:)
上海音乐学院杨燕迪教授的随笔文集,读来受益匪浅。全书观点多维,首当其冲的是文化界与音乐界的隔膜问题,这一点值得从事本专业工作人员共同思考。其次,对于音乐在社会各界中的乱象也有着独到的见解,不禁想起某些空有噱头实则骗钱的音乐节目。本书集专业性和普及性于一体,值得多次阅读。
读完…
我个人还是挺喜欢杨燕迪老师的,比中央音乐学院讲课的那个周海宏说的要好很多,他语言精炼,而且著作颇丰,非常值得一看,是个优秀学者和音乐人。7分实在是太低了。
图书馆随便翻,很喜欢杨燕迪的文笔
教授这部文集专业性较弱,甚至完全规避了学术分析,连一篇专门乐评也无。音乐成了泛听,评论成了通读,多是一些音乐丛书推介语,以及打着音乐的幌子,绕开音乐而论人文主义的杂碎文章。但两篇针对昆德拉谈乐而深入展开的作品分析不可不谓用心之作。辑录文章总体水平良莠参半。诚如斯特拉文斯基所说,艺术愈是受到限制,便愈自由。对于专业性和技术性较强的艺术门类,“漫谈”不失为一种惠及大众的迂回策略。但珍珠的孕育离不开核心的那粒沙,如果蚌贝之间只有疲弱的牡蛎,而无沙粒,则不会有珍珠的形成。
杨院长小文集。
杨教授的这本文丛很值得翻翻。
Z-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