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谈话的泥沼的封面

谈话的泥沼

陈丹青

出版时间

2014-01-01

ISBN

9787549550234

评分

★★★★★
书籍介绍
本书是陈丹青近年来接受采访或与人对谈所整理出的文字,精心挑选后结而成集,书名“谈话的泥沼”似乎暗喻了交流的不可能,书中的部分篇章也刻意保留了这种媒体狂欢与个人表达之间的谈话困境,这种陷入“泥沼”的状况本身值得深思,另一方面,书中的大部分篇章则反映了在去除媒体预设立场之后,交流的可能与必要,比如陈丹青与王安忆的对谈,两人的思想和学识互相激发与阐释,读来很有收获,这是一本有内容的对话录,同时也是对对话本身的思考。 1.陈丹青首部访谈集,了解艺术、文字之外的陈丹青。陈丹青以绘画和写作闻名,最显个性的却是其言语机锋,本书收录陈丹青受人采访、与人对谈的文字整理稿,相较于他的散文写作,更加率性、自由而真实,是了解陈丹青的写作、绘画和个性最好的文本。访谈指陈现实,也反映社会。陈丹青与人对谈或受人采访,往往直指社会现实,本书也是了解我们所处社会现实非常好的途径,就连记者提问本身,也反映了光怪陆离让人啼笑皆非的媒体语境。 2.特别收录王安忆、陈丹青五万字深度对谈。“非典”时期,王安忆与陈丹青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围绕着影视与小说,进行了一场深入的对话,对谈文字稿长达五万余字,曾连载与《上海文学》,现已很难找到,经王安忆同意,本书全文收录,此次对谈极具知识性和思想性,如陈丹青所说,也是“了解、探究一位小说家的好文本”。 陈丹青,1953年生于上海,1970年至1978年辗转赣南与苏北农村插队落户,其间自习绘画。1978年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深造,1980年毕业留校,1982年定居纽约,自由职业画家。2000年回国,现居北京。早年作《西藏组画》,近十年作并置系列及书籍静物系列。业余写作,出版文集有:《纽约琐记》《多余的素材》《退步集》《退步集续编》《荒废集》《外国音乐在外国》《笑谈大先生》《归国十年》。
目录
艺术
绘画与写作
艺术与野心
春宫与图像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王安忆那部分太无趣了,还好陈丹青会直接反驳把意思扳回来。
王尔德曾说"一个人要么成为一件艺术品 要么拥有一件艺术品"而陈丹青能够将自己的每次"谈话"变成艺术品,这是他值得我们去思考急学习的地方。
好,印象深刻的是《经验与表达》一节,一针见血
记者的访谈采访水平真是高下立判啊,有些提问简直不知所谓,难怪陈丹青说访谈是陷阱,在这样一次次的采访中,渐渐沉入话语的泥潭。相较之下,倒是很喜欢李宗陶的《艺术与野心》一文。与王安忆的对谈《当代中国电视剧漫谈》也很精彩,并不局限于电视剧,而是有关于艺术、生活、电影、小说种种思想的碰撞,如陈认为“生活是艺术的赝品”,而王则认为“艺术是乌托邦,完全不可实践”。
2014.5.9首阅/2017.1.23重读。我竟然熬夜看完了,便脸红了,觉得我对中国文化美术史太无知。不妨老老实实看书,安安静静作画,别浪费时间刷朋友圈吧。但陈丹青老师写书这一部分我傻傻没看明白,需要重读几次,但愿到时候捧着这本书慢慢细品,明白更多更多…看书,有时会让你清醒许多…
@2021-01-12 19:29:08 @2022-01-18 23:21:44
补标,高中爱看杂文。
调侃记者的态度给三星
☑ 四星级推荐。很有意思,很有性格,很陈丹青。以南都那期典型黑媒体画风和最后跟王安忆五六万字谈影视剧印象最为深刻。(那还是2003年非典期间,两人居家搞的邮件访谈,现在20年过去,我在新冠期间看,有种莫名的缘分)还有,反观现在,媒体已死。
越看心里越烦,正好看到一半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