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法国大革命前夕的舆论与谣言的封面

法国大革命前夕的舆论与谣言

[法] 阿莱特·法尔热

出版时间

2018-03-01

ISBN

9787549621033

评分

★★★★★
书籍介绍

人微言轻的民众、晦明不定的言论,何以动摇法国王室的统治?

法国历史学家阿莱特·法尔热作品,视角独特的法国大革命研究。

································

1716年,有人在威尼斯听见了水怪的嚎叫,巴黎人以讹传讹,纷纷议论是土耳其人率领80万大军,乘 坐200艘帆船,意欲攻打威尼斯。

1721年,著名大盗卡图什被捕,各种版本的故事传遍巴黎的大街小巷,来描述他曾经的“战绩”和悲惨的结局。

1769年,巴黎盛传教皇暴毙,这个谣言的产生只是因为法国国王宣布了一个活了100岁、名叫勒帕普的士兵的死讯。

法国大革命前夕,流言蜚语充斥巴黎街头巷尾,各个阶层的人都被裹挟其中。法国著名史学家阿莱特·法尔热着眼于普通民众,通过研究当时的日记、警察报告、手抄新闻、回忆录和巴士底狱档案,她发现在18世纪后半叶,巴黎公众已经开始通过各种途径对他们的城市所发生的事情表达明确的意见,而政府一方面认为民众不够成熟、冲动或无知,另一方面通过密探系统对于民众舆论进行严密的监控。在巴士底狱被攻破之前,巴黎的普通民众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思想变化,进而从崇拜国王转为处死国王?这种精神变化又是如何发生发展,直至深入人心?这正是本书着力阐述和尝试回答的问题。

阿莱特·法尔热(Arlette Farge),法国历史学家。曾任职于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历史研究中心、法国国家科学院。从事社会史、心态史研究多年,关注18世纪法国民众身份、两性关系与历史书写等问题。视角独特,善于解剖社会边缘人群,注重分析其群体与个性特征。已有30多部专著问世,代表作有《档案的诱惑》《群众的逻辑》《脆弱的生命》等,曾与米歇尔·福柯合著《家族的混乱》,并有多部作品译成英文。由于在学术领域的杰出贡献,她于2016年荣膺国际著名的丹·大卫奖。

目录
前 言
导 论
第一部分 日记、报纸和警方记录:街头流言
第一章 被轻视的言论,被追查的言论
第二章 引人入胜的言论:控制、侦讯与反抗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所谓“革命”永远不是一朝一夕就爆发的,在法国大革命前夕,整个国家都处于一种混乱,对官方的不信任使得官方的任何举动都会造成负面影响,整个社会已经失去了对政府、对国王的信任,当危机一旦来临,只需要轻轻一推,整个大厦就会轰然倒塌。
多有活力的18世纪啊,那时候的公民不去巴士底狱走一遭简直不好意思出门。几个感想:1.太阳底下无新鲜事;2.对抗王权需要有一个强劲的对立阵营供人们集结,这里是冉森派;3.好心的民众始终对国王爱戴有加并希望得到回馈,但是连戏都不愿意做、在所有方面都一败涂地的国王,那就没救了;4.让街巷流言形成舆论的转折是1757年路易十五遇刺事件,自此“没什么能阻止我杀死国王”从小声音进入公共领域;5.封锁信息引发地下消息爆炸,人们逐渐意识到谈论政治是基本权利;6.是记录民众声音的密探和警察,是互相举报的市民,让流言成为白纸黑字,被肯定、被扩散,构成了庞大的、充满负面能量的信息网,让宫廷担惊受怕,但是除了抓人入狱,他们从不曾总结“暴民”思想,像是不敢面对/极力忽视真正重要的信息,最终导致了1789。
这不是法国版的《叫魂》吗。舆论与谣言的盛行反映的是政府与民众紧张且脆弱的联结,一点小小的火星就能引发一场大爆发。推动这场博弈的正是民众意识的觉醒。感觉第二第三部分内容的安排有点混乱,主题似乎不是很突出,有些句子的翻译不是很通顺。唉,一旦被我选为要写作业的书,读起来都少了很多美。
已购。作者并没能用有力的理论来分析其手头的史料,非常可惜。但是,就目前作者给出的种种零散史料来看,脑补一下真是非常精彩了~~对于谣言、举报一类,十八世纪和现在的中国也有如此多的相似处。。。
非常应景
研究舆论难点在于乱中取序,丰富的史料足见本书厚度,暗点君主制的悖论、权利意识的觉醒、谣言背后的恐慌心理等,但观点总体缺乏理论创新和社会结构视角,普适性不足。
国家权力出于维护自身安全的需要,费尽心思去查找缥缈恍惚的谣言,搞得人心惶惶,人人自危,进而是互相检举揭发。然而,恰恰是查找谣言的这些行动,创造了更多的谣言,激起了民间更多的怨恨。总结起来就是,权力机构的瞎折腾。
开头结尾很有些启发性的断片,中间就是法国人小作文加史料汇编,启发不大。
没想象那种描述谣言变化及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