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介绍
在人生的旅途中,哀伤如影随形,却常被误解为单纯的痛苦。然而,正如《坏的哀伤,好的哀伤》所揭示的,哀伤远不止于此——它是一种复杂、深刻且充满悖论的情感体验。本书以哲学的视角,深入剖析了哀伤的本质、多样性与意义,引导读者重新审视这一被忽视的情感领域。从柏拉图对哀伤的警惕,到C.S.路易斯因失去妻子而引发的深刻反思,再到现代人对哀伤的困惑与挣扎,我们逐渐发现,哀伤并非需要被克服的障碍,而是通往自我认知与生命成长的桥梁。
本书将带领读者探索哀伤的“坏”与“好”:为何哀伤会带来痛苦,又如何在痛苦中孕育希望?为何我们会为痛恨之人流泪,又为何哀伤能重塑我们的价值观?通过对比哀伤与其他情感,如恐惧、愤怒,我们得以理解哀伤的独特性及其对个人认知的深远影响。更重要的是,本书揭示了哀伤的理性与非理性面相,探讨哀伤如何成为自我认知的契机,以及如何将“坏的哀伤”转化为“好的哀伤”——一种既能承认失去的痛苦,又能从中汲取力量,继续前行的智慧。
如果你曾因哀伤而迷茫,或对这一情感体验感到困惑,本书将为你提供全新的视角与慰藉。哀伤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它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自己,更勇敢地面对未来。翻开这本书,让我们一起探索哀伤的奥秘,发现痛苦背后的礼物。
作者简介
[美]迈克尔·乔比是英国爱丁堡大学的哲学教授,同时也是死亡与临终哲学协会的创始人。他的主要研究方向为伦理学,尤其关注哀伤、自杀、康德伦理学以及道德心理学等领域。乔比在学术界成就斐然,已出版三部著作并发表七十余篇论文。他的作品《自杀:哲学维度》荣获美国《精选》杂志2011年度杰出学术著作奖,而《同理心与精神病患者的哀伤无能》则获得了英国皇家哲学研究所2022年度论文奖。译者杨春丽是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副教授及翻译硕士导师,专精于英语教学、英美文学研究及翻译实践,出版译作十余部,包括《花朵小史》和《全球城市政治》等。
推荐理由
《坏的哀伤,好的哀伤》是一本深刻探讨人类情感复杂性的哲学著作,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剖析了哀伤的本质、意义及其与自我认知的关系。书中通过哲学史上的经典案例,如柏拉图、苏格拉底等对哀伤的避讳,以及C.S.路易斯因丧偶经历的反思,揭示了哀伤在人类情感中的重要性。本书不仅探讨了哀伤的多样性,如亲密关系、身份认同等对哀伤的影响,还深入分析了哀伤的悖论——既痛苦又具有积极意义。书中强调哀伤是自我认知的重新构建过程,能帮助个体理解价值观和情感倾向。推荐此书给对哲学、心理学感兴趣的读者,它以严谨的思辨和生动的案例,为读者提供理解哀伤的新视角。
适合哪些人读
对哲学和心理学感兴趣的读者
经历过哀伤并希望深入理解这一情感的人
关注个人成长和自我认知的读者
目录
引 言 1
第一章 我们为谁而哀伤 25
第二章 哀伤时,究竟发生了什么 47
第三章 在哀伤中找到自我 81
第四章 从痛苦中获得益处 133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