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范仲淹的封面

范仲淹

郭宝平

出版时间

2022-06-30

ISBN

9787550636835

评分

★★★★★
书籍介绍

他被宋人称为“国朝第一人物”,令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钦佩不已。他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名将,一身而备数器。他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以天下为己任,奋不顾身。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贫富、毁誉、欢戚,无一动其心。他雄辩地证明了孟子所说的“大丈夫”可以真实存在。他是文 学上的天才,明月高楼,斯人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之泪。

长篇历史小说《范仲淹》生动地再现了范仲淹传奇的一生,既是一部大宋“孤勇者”的英雄史诗,也展示了中国人真正的处世之道。从寒门少年成长为国家栋梁,出将入相,范仲淹的人生经历展现出别样的英雄主义,给人以特别的启示。翻开这部小说,就仿佛穿过历史隧道,得以重回那个成就范仲淹的时代,一览彼时中国人的风采。在与真实的范仲淹相伴而行的过程中,感受他的七情六欲,同慨他的百感交集,追慕他的自强不息,汲取先忧后乐的精神力量。

郭宝平,历史小说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主修中国政治制度史。曾在新闻媒体、中央国家机关任职,现专职写作。已出版传记文学《明朝大书生》《最有权势的读书人》等,长篇历史小说《谋位》《大明首相》《大宋女君刘娥》等。其写作力求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进行创作,通过抽丝剥茧的合理想象,尽可能还原史料中缺失的历史,展现历史人物的真实形象。

目录
第一章 药出山来为小草
第二章 涧松何必怨山苗
第三章 瓢思颜子心还乐
第四章 岭上英英向日开
第五章 迥与众流异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没有小鬟那段会更好,请大佬们安心写历史小说,不要带言情。
经典作品。
对范仲淹的印象,还停留在中学时口中的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对于其他,概无所知。翻开历史小说《范仲淹》,作者郭宝平以洋洋洒洒六十五万字写下了范仲淹的一生,让我看到了一个少年立大志,中年行大事,晚年获大名的范仲淹。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范仲淹的一生绝对不是爽文,正因为如此他身上才有当时文臣的缩影。(读完试读本后火速来留言)
这部小说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范仲淹立体形象。纵观范仲淹的一生,与我们现在所悉知的文学成就突出之外,他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当他苦读及第后,都一直关注着变革文风,讲求武备、注重人才、广开言路、抑制恩荫,致力于执教兴学。
正宗的历史小说写法。古代文人、从政者的典范。厚厚的一大本。睡前读一段。
读毕感到范公的重量不是欧阳修等贤者可比,对于宋朝的影响力达到了为臣的峰值,但青史留名的背后是非常人一般的努力和付出以及家人的牺牲。有很多事成于谏也毁于谏,如果能更圆滑处理许多官场事务,成为股肱之臣,更能左右大宋朝廷,或许能办的事情能够更多。但这也就不是范希文、范文正公了,成为另一个范夷简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难处,但相同的是成事很难,成大事更难。觉得范公履新之处兴办书院、兴修水利干点实实在在的事情才是真,这也就是他与其他大儒、文学家最大的不同,既能高谈阔论也能干点事实,这是我辈学习的关键。
重在纪实,比起“小说”之名,我更愿将其称为“范仲淹的宦海浮沉录”。字里行间可见作者考据之用心,确实于从政一事上较为完整地展现了范公之风骨。 开始几个章节行文流畅,叙事节奏得当,多从小事着手去塑造人物形象,鲜活生动。但读至中间篇章,涉及到政坛倾轧、军事行动时,人物的大量出现和事件的接连发生使文章开始走向史传风格,同时专业性也随之提升,需要进行相应知识的补充,这里特别希望作者能够附上相应的军事地形图和行军路线以配合文字叙述。 最后强烈建议大家阅读时,可以做一下文中的人物关系图和范公的生平事迹轴,有助于厘清文章并深化对宋朝的认识。
史书一字一斟酌,一个人在史书上,身份往往只是官员这一个。但人身处社会,总会有各种身份。本书就成功的丰满了范仲淹的形象,生动地再现其一生浮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