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镰刀与城市的封面

镰刀与城市

(法) 安克强 (Christian Henriot)

出版时间

2021-12-01

ISBN

9787552028348

评分

★★★★★

标签

历史

书籍介绍

从古至今,死亡一直笼罩着每一个人。不同的文化中,都有关于死亡的解释和丧葬的规定,身处其中的人们又是如何面对现代化和城市化的环境?不同的社会团体和国家机关又是如何运用新方法来管理和应对跨越时代和地区的变化?上海开埠以后,人口激增,几次战争带来了大量人口涌入租界,为租界的丧葬管理带来难题。中西文化差异导致的民族冲突时有发生,但西方的死亡文化也同时影响了上海,甚至日后中国各地城市,成为社会变革的一部分。本书论述了近现代上海城市中死亡文化的变迁,提供了解读现代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角度,并引导读者重新思考这一动荡岁月中,中国人与死亡的关系。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死神与上海:评估死亡
第二章 会馆、善会和同乡社团对死亡的管理
第三章 殡葬公司和死尸处理的商业化
第四章 最后的安息之所:从坟地到现代墓地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资料多元、语种多样。
极为新颖的研究,近现代史正需要涉及此类问题,而不是拘泥于现今流行的报刊卫生等等的研究。做起来难度也不小,怕是只有上海专家安克强才能下手,全书虽有资料枯燥,但结论却总是意味深长的
师爷的作品,码一个
粗略地浏览了一遍,第四五六七章较为有意思。死亡是传统文化中的禁忌,虽然现在台湾的殡葬业格外兴盛,但是在我们这里死亡还是不易谈起的议题。人们大多关注“生”,对“死亡”似乎有种集体失忆的默契。但对于城市生活来说,“死亡”也是一个非常重要且严肃的话题,政府如何管理,民众如何处置,个人如何表达,都是需要历史书写的内容。特别是新冠疫情肆虐的这些年,不同的群体,从不同的角度,似乎都应该更好地反思一下“死亡”的意义。
1,死亡社会史放在城市研究的框架内特别合适,城市化进程与丧葬习俗的矛盾,也意味着生死两个领域对土地的争夺;2,战争和现代墓地出现有关,但是因果关系很复杂(比如日军的河道管控);3,感受到中国丧葬文化中的绵延的时间感:生者与死者之间并非一劳永逸阴阳两隔,寄柩、迁坟等现象意味着家属对逝亲负有更加长久的经济责任(并非仅是仪式),这本书展现的正是这样在同一个空间中不断重演的、活人与死人之间无法割断的交叉关系;4,富人大张旗鼓地去世,成为报纸上的个案,穷人悄声无息地、成群地死去,化作档案里模糊的数据,这是在社会记忆分配上的不平等。不是死亡的文化史,关注点在如何具体地安排死亡,厚实的社会史写作,材料和论述方法上都给同样取向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值得参考的架构。几个删减处译者加了标注,好评!
三星半,基本是城市社会史,最大的缺点是史料太过破碎导致故事讲得不太形象,又或许是作者在微观层面上的问题意识有点敷衍。印象比较深的是37-38年间上海的中国人拼命要把棺材塞进看起来比较安全的租界里。结论很有意思,对死亡的管理成为了包括新政权在内各届市政府社会掌控能力的标志。
很详细,很扎实
太有意思了...!内容很丰富,我深夜像狗一样啃完暂时还理不清楚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