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田园诗与狂想曲的封面

田园诗与狂想曲

秦晖

出版时间

2019-01-01

ISBN

9787559404497

评分

★★★★★

标签

历史

书籍介绍

本书为我国著名思考型学者秦晖的成名之作,初版于1996年。

作者以七十年前毛泽东与梁漱溟之间一次有关中国社会是否存在阶级对立问题的争论为契机,从分析旧中国“关中模式”入手,在掌握大量社会调查数据的基础上,运用西方社会学科学的分析方法,重新审视封建社会三要素(即自然经济、宗法共同体与依附人格)在中国的社会表征,指出权贵与平民的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进而对社会构成主体——农民(农民人格、农民心态、农民文化)进行深入研究,纵观中国历史上多次农民起义的成功与失败,深刻分析农民的“双重性”,揭示中国社会长期固守“农业文明”之根源;横向结合苏联集体农庄和美国式农业发展道路,对农民及农民社会进行共时态的逻辑分析,从源头上探寻农业社会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此次再版,尽管经历了十几年的社会变革,但作者对中国社会的深刻分析与认识依旧令人信服:中国是一个农民的国度。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归根结底还是农民社会的改造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是要变农业人口为城市人口,更重要的是改造农民文化、农民心态与农民人格。让农民“从田园诗式的农业文明中走出来,以发达的自由个性谱写出中国现代化的狂想曲。”

目录
序言 “前现代”研究的当代意义
绪论 农民、农民学与农民社会的现代化
第一章 欲识庐山真面目——什么是封建社会
一、“农民”(peasant)与封建社会
二、“似乎不成问题”的问题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书中主要解决了中国农民何去何从的问题,具有原始宗教具象且神秘思维的农民为得安定与认同,便以宗法共同体为寄宿之地,依附性地与话语掌管者镶嵌一起。这一论述思路是穿插于全书的线索与工具,凭此论述了封建王朝互为迭代时农民何以耽于其阶级之根本原因;凭此否认几则史学论家的公案,如阶级文化同社会毛细血管所生的鲜活文化的相行与相悖;等等。书中四章二小节、六章四小节、十一章二小节可反复酌量,尤其是辨析农民非理性内容,文本将其与原始宗教中人类思维范式相关联,虽说长句颇为难解但其论证实在是精彩绝伦。现举一例以证其智者灵性创见,“宗法共同体所固有的物的孤立性使自然的人无法变成社会的人,社会的整体性、有序化过程无法进行。宗法共同体所固有的人的依赖性又使依附的人无法变成个体的人,社会的元素化、自由化过程也无法进行”。
打着红旗反红旗,哈哈。想要实现人的个性化,道阻且长啊。以及,原来马克思和M. 韦伯不是同一个人…
探讨的是人(这里是农民)和组织(这里是宗法共同体)之间的pua模式
感觉关中模式这个理想型建得挺不错,但是后面的部分论战性过强以至于不太严谨。书里对集体表象这个概念的用法我持保留意见。农民心态相关的部分还是想看些更具体的微观分析。
秦先生在三十年前就提出了“内卷”的担忧!实乃神人也!
很有时代局限的车轱辘话,对我却很有启发。秦晖的话语风格并不是一般公知那种,从这本书看,我甚至认为他是纯纯的爱国者😁他思考的更深入一些。他讲关中模式,讲农民的赤贫和低致富意愿,讲中国古代或者甚至是30年都没有摆脱的人身依附。可他认为的真空中的自由和市场就真的存在吗? 仍然是一本好书。
政治经济学
历史农民起义多不是无地农民倡导,而是不堪税赋的自耕农发起
“关中模式”只是一个引子,秦晖在本书中希望谈论的是宗法性对走入现代文明的影响以及危害。即使如此,其基于数据的实证研究方法在80年代也可以说是严谨而精妙,已经将真知灼见娓娓道出了。 本书的后半部分对宗法制下社会各侧面的论述,实在是无有出其右者(至少在80年代,绝没有如此冷静的论述!)。我们想要真正进入现代化,就不能仅仅去追求表皮上的相似,真正且唯一可行的途径,乃是破除宗法心态,在劳动,理性和自明中求得人本身的解放,我们才能创造一切美好的种种。 研究“不发达社会学”的入口,必然以深为这问题所困的时空环境为最佳。而秦晖对于中国和俄国的宗法社会心态的理解,从书中来看已可认为是前四十年而讫后不知多少年,难以超越的了。对“农民学”感兴趣的读者,第一本看这此书定是极值得的。
大师!问题意识极强,分析切中要害,立刻打开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