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花花朵朵 坛坛罐罐的封面

花花朵朵 坛坛罐罐

沈从文

出版时间

2021-05-31

ISBN

9787559652027

评分

★★★★★

标签

艺术

书籍介绍

沈从文“弃文从艺”录

从文物看历史,用推理谈艺术

他把前半生交给文学,把后半生交给文物

筚路蓝缕,为新中国文物研究开拓新的领域与方法

后文学时代的沈从文,数十年心血之作盛装再版

👀 编辑推荐

◎集合沈从文数十年文化、文物研究的随笔与文章。除陶瓷、丝绸、书画、服饰等常归领域外,也有对民间的花灯、窗花、龙凤图腾之物的研究。

◎数百幅精美图片,配合专业又不失美感的学术文章,致敬沈老提出的“文献结合实物”方法。以图注文,直观呈现不同时代文物风貌。

◎从横跨三十年的文章细节处,见沈老后半生浮沉与心境。

◎大家经典之作,名家陆智昌设计制造,圆脊精装,古朴典雅。

🔍 内容简介

1949年以前,沈从文是作家,写了四十几本小说和散文;1949年后他转行做了文物研究专家,和坛子、罐子、绸子、缎子打交道近四十年,期间的专注和投入并不比早年从事文学创作时少,对文物的鉴赏和积淀的艺术观同样是大师级的。

本书即收录了作者“另一半”创作:鉴赏文物的心得和对艺术的感悟。包括四十几篇笔记、随笔、讲稿和学术文章,涉及器皿、织锦、服饰、书画等类,还谈了个别地方的民俗文化。从中不仅可以饱览丰富多彩的文物考古艺术,也可寻觅沈从文离开文学圈后的生命轨迹。

🎈名人推荐

沈先生对文物的兴趣,自始至终,一直是从这一点发的,是出于对于民族、对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深爱。他的文学创作、文物研究,都浸透了爱国主义的感情。从热爱祖国这一点上看,也可以说沈先生并没有改行。我心匪石,不可转也,爱国爱民,始终如一,只是改变了一下工作方式。

——汪曾祺

从文暂不写小说而专心文物考古,是迫于分工的需要,绝不是改行……(从文)在历史文物考古方面的卓越成就,也只会提高而不会淹没或降低他的文学成就。

——朱光潜

沈老在考古学方面的成就并不低于他在写作上的成功。

——金介甫(《沈从文论》)

沈先生的学术性论文,多半以文物图像为主,并选文献材料加以论证,判断是非,因博闻约取,笔下多有出人意料之创见,为专家和一般读者所共赏……以大量的出土文物和传世文物,如绘画、陶俑、雕塑、石刻、砖刻等艺术品和史志记载为依据,详细论述了各个朝代的各阶级、各民族的服饰式样和特点,及其在民族文化交流中的状况和作用;并且解析了各阶级、各民族在不同时期对服饰审美的不同观点和演变。对于服饰文化同其他方面的相关问题,也作了较广泛深入的探索,提出了许多新问题和新见解,其成就是多方面的。它可以供研究、教学之用。对工艺美术设计,对于古代文学艺术的注释和研究都有重要参考价值。这本书的出版,在物质文化史的研究与古代社会生活的探讨上,无疑是个新贡献,在实事求是的研究方法上也做出了可资借鉴的榜样。

——王亚蓉、王序(《沈从文和他的服装研究》)

沈从文(1902—1988)

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学者。湖南凤凰人,苗族。早年投身行伍,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尝试用各种体式和结构进行创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文体作家”。1949年以后,改行文物考古,在文物研究上,他坚持以实物为依据,综合材料、形制、纹样的发展与联系,走自己独特的研究道路,成为新中国文物鉴赏与文物研究的先驱者,取得了堪与自身文学成就比肩的卓越成果。

目录
代序 沈从文转业之谜/汪曾祺
学历史的地方
一个长会的发言稿
文史研究必须结合文物
抽象的抒情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是一本比较专业的文物研究文章合集。内容不是那么好读的,但沈从文毕竟是沈从文。前面的8篇转业文章价值远超后面的文物研究。可以说后面的文章,文物学者也可以写,而前面几篇只有沈从文可以写。满纸写着一句话——还要我怎么样呢……
后代整理的文集,包括特殊时期的检查,五十年代发表在各种杂志上的文章,八十年代的演讲稿等,没有完整的体系,所以书名也算贴切,就是围绕各种织物、瓷器、书画的介绍和辩驳文章。沈从文特别强调的一个观点是以文物实物来辅助文献研究,先把传统的研究透,再加入创新,为新时代的日常生活服务。可惜直到现在,他所倡导的观点也没有成为现实,反倒越来越远。现在所谓的传统文化热离真正的传统越来越远,各种臆想的或者外来的反倒有取而代之的趋势。针对各种他认为的谬误,也是摆事实讲道理进行讨论。针对王力提到的胡子,针对周汝昌提到的妙玉的体己茶具,都有理有据进行辩论。当然,当然里面也不乏一些辛辣的批评,比如针对林风眠的字。
8月·喜欢,挺爱看这种不咋枯燥又能看懂的学术,还涨了点小小知识。实用主义文物研究者沈老做文物不光只停留在文物,还将它们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将技术建议给当下的生产,讲求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定要把文献和实物结合起来研究。他对于绫罗绸缎的了解太透彻了,在服饰研究这方面,他当得起开山祖师。他说如果想给红楼梦做好注,最好先去故宫博物院库房学习三五年(这个有点太难了吧…不过追求完美,理想主义一直都是他的性格。发现一个有趣的地方,从古至今,中国人民都喜欢给桌椅板凳“穿衣服”。算是本圈钱的书,如果不喜欢考古文物相关,也不喜欢沈老,可不买。关于某些文字,情感是真实的,但真的像一个劫后余生的人说一些言不由衷的话(想一下汪曾祺的序,实在不知道啥心情…本来想继续看《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找了半天没找到书在哪,放弃了。
在群里讲了这本书,感觉和没讲一样,沈从文哪里轮得到我来讲呢。满纸辛酸泪。
当“自我”的书写已经不再被“一切为政治服务” 的时代环境所允许 ,沈从文投入于“花花朵朵、坛坛罐罐”之间,在一个陈旧而又新奇的世界里用 理性分析文物的历史价值与科学价值,用感性来剖析形态之美中所凝固的人情、人性之美, 作为生命信仰的另一种延续与发展。专业性很强,专业外可读性不强的一本作品。
第一,理解了为什么历史博物馆诸位不待见从文先生,早期的考古学者是不大看得上这些坛子罐子绸子缎子的,更何况突然杀出的文学界这位大佬讲话又直,名气又大,动不动发表一篇文章质疑权威,闹得举国皆知。第二、对比科班出身的宿白,文章还不成体系,多为散文式的零散思考,引注和配图都不够严谨,但火花很多,思路不僵死,有启发性。文笔虽藏了前半生的风采,但仍不自觉透露着学术文章少有的灵动和诗意。其中,重视文物和文献结合的态度和几位宗师级人物是不谋而合的。第三、大部分文章成于五六十年代,没有出现任何红太阳啊,跟D走啊之类的政治性表述,行文丝毫看不出年代感,少重器,多谈纺织等日用品,关心普通百姓的日常,真正是“不折不从,亦慈亦让”。
世人总是惋惜沈从文弃文转业,然而对他本人来说,实在百般滋味。 本书可以说是沈从文关于文物方面的文集,涉及面颇广,自谦抛砖引玉之用。 挺有趣的。
考古与文物学专业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