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大熊座的呼唤的封面

大熊座的呼唤

[奥] 英格博格·巴赫曼

出版时间

2024-05-01

ISBN

9787559673800

评分

★★★★★

标签

文学

书籍介绍
在《大熊座的呼唤》中,奥英格博格·巴赫曼以诗意的笔触,带领我们穿越战争、流亡与孤独的荒原,探寻生命的坚韧与脆弱。她的诗作如同一面破碎的镜子,映照出人类在命运面前的挣扎与觉醒。从少时诗篇到被暂缓执行的时间,从大熊座的呼唤到内心的独白,诗人用细腻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描绘了梦境与现实、希望与绝望的交织。她追问自由、希望与爱的本质,沉思生死与自我认知的边界。在诗行间,我们听见灵魂的呐喊,看见生命的脆弱与尊严。本书不仅是诗人的心声,更是对人类境遇的深刻反思——在黑暗中,我们如何寻找光明?在孤独中,我们如何拥抱世界?跟随巴赫曼的脚步,让我们一同聆听大熊座的呼唤,感受诗歌的力量。
作者简介
英格博格·巴赫曼(1926—1973)是20世纪德语文坛的杰出代表,奥地利诗人、小说家、剧作家。1953年,她以诗集《被暂缓执行的时间》出道,获四七社文学奖;1956年,诗集《大熊座的呼唤》再获不来梅文学奖。她的作品涵盖诗歌、小说、短篇小说,代表作有《马利纳》《三十岁》《同声传译》等,1964年荣获德语文学最高荣誉毕希纳奖。1973年,因火灾重伤逝世。译者徐迟以精准的炼字著称,其译作包括《眩晕》《着魔》等。
推荐理由
《大熊座的呼唤》是奥英格博格·巴赫曼诗作的精选集,通过不同时期的诗作,展现了诗人对战争、流亡、孤独等主题的深刻描绘,以及对自由、希望和爱的渴望。本书的亮点在于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情感表达,诗行间流露出对命运的沉思和对生命意义的探寻。诗人以细腻的意象和真挚的情感,揭示了人类内心的挣扎与困惑,以及与自然、历史和宇宙的深刻联系。无论是《诗歌与内心独白》中对存在与自我认知的追问,还是《旅途与恐惧》中对世界和生命的恐惧与敬畏,都展现了诗人对人类境遇的深刻洞察。这本书不仅是一部诗歌集,更是一次心灵的旅程,适合所有热爱文学、思考生命意义的读者。
适合哪些人读
对诗歌和文学感兴趣的读者
寻求内心深层次情感和生命意义的探索者
对战争、流亡和孤独等主题有浓厚兴趣的读者
喜欢通过诗歌表达对自然、历史和宇宙沉思的读者
书籍脑图
目录
少时诗作
3 “我”
4 灰色的日子过后
6 仰望中
8 我问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真喜欢这个译本,像星群之光穿越宇宙深处的晦暗。
按照创作的生命阶段集合的诗,用了不少古典和JDJ的宗教意象,也有戏剧。比较喜欢《你们这些词》、《 确切》,其他并没有很深的触动或是链接的感觉,可能还是德语的韵律和节奏很难在翻译成中文之后仍旧保留、以及我本身缺乏对作者和她活跃的时代的背景信息,但能感受到译者的努力。
很德语。充满了想死少年的意象。
即便下跪时也从未感受过 恭顺宁静的存在 其他所有人如此轻易便可赢取。 第四回读巴赫曼的诗集。更喜欢巴的诗歌中较别的大师而多的少女率真の清越,有点像李清照(斯语容易被浅人误会,姎也不打算解释) 最近读年代较早的现代诗比较多,体会是这样偏于古典的写法其实是正途,直面对象不闪躲、磨练手艺,由此渡入当代诗的碎片化风尚才能不虚生。 翻译很出色(出色:绘事后素),端雅纯正,于今难得,会令人自惭于枝蔓。也建议对照“更像”我们所习惯的译诗的李本读(李译亦佳),可以互补,学到了许多。(不一定能发挥出来…… 如何看待中文欧化呢,或许新诗未来的大师必要使纯正汉语迸出同等新鲜不可? 又谈何容易?随数近期读到的如柳永、张宗子、迅哥、知堂、梁宗岱等等前人都有此等手段,其实先驱数目不少。害得多读书,文学复兴,殷勤转化
“烦闷的日子 如绸布将我磨成流苏”
我无法表达我的感受,我无法解释我的共鸣。在失落和伤心的时候,我爱上了巴赫曼,
最喜欢《大宗商品》+《生平经历》。前者回旋曲式的写法很惊艳我,有听莫扎特的感觉。后者写"阴湿肉体的气味……青春香蒲般升起,越过我,越过污水,越过茉莉,进入庞大的夜晚……时刻向我的窗呵气……笑声灌进我的喉咙,当我入睡,倒在古书上,在羞耻的梦中,思想不适合我……永远黑夜,没有白天",节奏好,足够癫。最后一部分作品,不知道是译文还是时代思潮的缘故,怎么海德格意味重得一塌糊涂?不喜欢。
我多数是在地铁上看的这本书,期间,一位香港伯伯临下车前突然问我,“你是诗人?”我哈哈笑了笑,来不及好好应答他已经随人群离去了。有那么一瞬间,我脑海里蹦出一个想法:或许,我的头发比我更像一个诗人。
诗句是悬浮在太空的星烁,彼此牵引,留下美丽的轨迹,刺破黑暗,归于黑暗
她既是安提戈涅,又是卡珊德拉。
书籍解析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