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介绍
在晚清民初的历史转折中,“社会”一词从西方传入中国,逐渐成为塑造现代思想的重要概念。本书深入探讨了这一时期“社会”概念的诞生、演变及其深远影响,揭示了中国知识界如何翻译、接受并重构这一西方思想遗产。通过对严复、梁启超等关键人物的思想实践,以及报刊、著作等文化载体的细致分析,本书展现了“社会”概念在晚清民初的复杂语境中如何被赋予新的内涵,并最终渗透到政治、伦理、经济等各个层面。从“群学”的提出到社会主义的传播,从传统伦理的变革到个人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本书不仅还原了“社会”概念在中国思想史上的演变轨迹,更揭示了这一概念如何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强大力量。阅读本书,您将看到一场思想风暴如何重塑中国的现代性想象,以及“社会”一词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历史意义。
作者简介
承红磊,河南商水人,学术背景深厚,毕业于复旦大学,获硕士与博士学位于香港中文大学,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完成博士后研究,现任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晚清民初政治史、思想史及近代中外关系史,在《历史研究》《复旦学报》《史林》等权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展现了其扎实的学术功底与卓越的研究能力。其写作风格严谨、深入,善于从历史细节中提炼深刻见解,为晚清民初史研究贡献了重要成果。
推荐理由
《“社会”的发现》是一部深入探讨晚清民初“社会”概念产生、演变及其影响的学术著作。本书通过分析society一词的翻译及“社会”概念的逐渐形成过程,揭示了这一概念在晚清民初思想史中的重要地位。书中详细讨论了society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翻译和含义,以及晚清士人对中国“社会”分期及“社会性质”的判定,伦理关系上个人-社会-国家关系的逐渐形成及其内涵,政治思想上“社会主义”及“社会革命”论的提出,以及人们对“正当社会”的想象。本书以具体人物与话语产生相结合的方式,结合报刊等媒体,展现了这一时期“社会”概念的演变及其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对于关心中国近代思想史、社会史和翻译史的研究者及学生而言,本书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适合哪些人读
对晚清民初思想史感兴趣的学术研究者
关注社会概念演变与翻译的翻译学者
对严复和梁启超等思想家思想感兴趣的读者
对公共财政管理有兴趣的读者
目录
绪论
第一部分 晚清“社会”概念的产生
第一章 Society的诞生及其在华早期翻译
第二章 甲午战后的“群”“群学”与“社会”一词的再使用
第三章 从“群”到“社会”:以梁启超为例看庚子前后“社会”概念的形成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