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晋朝的死结的封面

晋朝的死结

沈刚

出版时间

2024-08-01

ISBN

9787559870193

评分

★★★★★
书籍介绍

一部完整的两晋政治史读物,葛剑雄、马勇、仇鹿鸣一致推荐。

一本书看穿晋朝的成败得失,读懂中国王朝的结构性死结,探究死结现象的规律与动因。

揭秘晋朝得失成败真相的新锐之作,诊断连绵乱局的成因!

【内容简介】

两晋是黑暗、屈辱、不幸的朝代?晋朝如何突破二世而亡的历史瓶颈期?皇室与士族共治秩序的产生,是历史的偶然还是必然?

这是一本完整的两晋政治史读物,全面揭示了两晋兴衰背后的深层次治理逻辑与历史因果,多角度透视了晋王朝的困境。书中从政治制度、社会结构、文化环境等多方面出发,结合人物个案和家族研究,剖析了导致晋王朝衰败的死结现象,并关联东汉与三国时代的历史经验,指出北朝、隋唐兴起背后的机理,揭示晋朝在中国历史上两次绝无仅有的价值。本书以简明晓畅的文字勾勒出两晋历史演变的线索,为普通读者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入门指要。

【本书看点】

1.一部完整的两晋政治史读物,葛剑雄、马勇、仇鹿鸣一致推荐。

2.全面揭示晋朝的兴衰与得失。书中围绕两晋治理的合法性与有效性、混合周制与秦制的实践、士族政治的偶然与必然、死结现象之于晋朝意味着什么等问题,全面揭示了两晋兴衰背后的深层次治理逻辑与历史因果链。

3.多角度透视晋王朝的困境。从政治制度、社会结构、文化环境等多方面出发,结合人物个案和家族研究,如司马氏篡魏、八王之乱、桓温北伐等政治事件,剖析究竟是哪些死结导致了晋王朝的衰败。

4.视野宽广,指出晋朝承前启后的作用。本书动态地观察了从东汉以来,贯穿两晋,延续到隋唐兴起的长时段的死结现象,并指出晋朝在中国历史上具有两次绝无仅有的意义。

5.适合大众阅读的晋朝历史,兼具学术性与通俗性。作者笔触客观,不偏不倚,叙事细腻,从洛阳的光复和桓温的勃然大怒说起,以简明晓畅的文字勾勒出两晋历史演变的线索,为普通读者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入门指要。

6.穷尽史料,立足史实,论证有理有据。本书立足《晋书》《资治通鉴》《世说新语》等原典,并广泛引用了中外学者最新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诸如晋武帝是少有的仁君、桓温并无篡位安排、孝武帝死于突发疾病等禁得起考究的历史研究结论。

7.正文后附录《晋大事年表》《十六国一览》,有助于快速了解晋朝的政治演变与社会动态。

【名家推荐】

一部尽心之作,有特色。作者穷尽史料,查阅了几乎所有的研究成果,包括新出版的博士学位论文,希望向尽可能多的读者讲述晋朝的历史。本书从千丝万缕、纷纭复杂的乱麻中找出了一个贯穿始终的死结。历史的死结自然无法由后人解开,但如果梳理和揭示出了死结,至少能让当下的我们更接近历史的真相。

——葛剑雄(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 中央文史馆馆员)

读沈刚兄的这本书,给我一个重要启发就是思考中国古代政治架构,是否有那么简洁清晰、整齐划一的周制与秦制的区分。周制、秦制,确实都是中国历史上发挥过重要影响的体制,但是周秦之外就没有其他的尝试了吗?读这本书,就可以解除一部分困惑。本书宏观上不乏新颖的见解,微观上亦有研究成果,值得一读!

——马勇(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在秦、西晋、隋三个短命的统一王朝中,西晋相对受关注最少。事实上,西晋政权崩溃后的长期战乱与分裂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而东晋作为第一个定鼎南方的王朝,开启了中国政治地理从“东西”向“南北”的转型。本书融汇前人研究成果,以简明晓畅的文字勾勒出两晋历史演变的线索,为普通读者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入门指要。

——仇鹿鸣(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目录
绪 章 晋王朝何至于此?
第一章 司马懿父子的代魏接力
第一节 系统的死结是怎样形成的?
第二节 司马懿:双面人革命
第三节 司马师、司马昭兄弟的两手策略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一本从资源整合出发的、偏重政治思想框架化整理的两晋政治史,有些论断尤其南朝部分略显牵强,整体蛮好~除了重复论述部分,也没多少废话~
全书立足于李普塞特的合法性与有效性这一理论之上,探讨魏晋南朝与北朝的合法性与有效性,从宏观层面上也就是探讨各个政权对于儒家价值汉政权与皇帝的三者合一信仰体系的关系,南朝的统治陷入了北方少数民族“强者得立”的政治逻辑。而北朝的游牧民族则学习士族的政治最终通向了隋唐,也就产生了关陇集团李唐皇权
算是个科普读书。写得还行。比较中肯。 但我不认同晋的死结自己打的。 晋的死结,是不稳定,不是上下需求错位。具体不稳定有三,意识形态,统治结构和外部环境。其中意识形态的不稳定是最核心的,因为意识形态不稳定,导致了后面两个不稳定加重。而意识形态的不稳定是承了魏风,跟司马家的关系还真的不大。 操是个法派,魏武三令句句反儒,到如今也是世间绝有。 其后的曹魏政治环境算是一个滥觞,以此为界再降至晋,儒教士族脱儒归玄所需要的精神力就越来越弱。 失去了忠义孝悌紧箍咒,统治结构的坍塌就是必然的。泱泱华夏,凭什么司马家的废物做老大我赵钱孙李不行? 所以晋是有个死结,但这个结是操送的,跟曹魏覆灭息息相关,又买一送一收了晋。
可以一看的两晋+十六国政治史。一言以蔽之,暴力不足以成为合法性的正当来源,而儒家的缘饰如果离现实政治过于遥远,自然会带来神圣性的崩裂。魏晋以来的嬗代解决不了统一问题,解决了统一问题的又由于过于暴力开创了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清谈玄学,宗室內残,士族崛起,自然可以放到这个脉络下思考。十六国本身奉承的草原传统,也成为暴力之下汉人王朝不断重演的历史。作者做的,是政治观念领域,陈寅恪田余庆唐长孺胡宝国牟发松等叙述的南北朝出口论的问题的通俗化写作,也希望读者可以通过这本进入这一讨论脉络之中。另也希望这本书能让仇鹿鸣的《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让更多人知晓。
用夹叙夹议的形式记录了两晋的政治史。叙事部分文笔尚可,议论部分程度不深。东汉末的“再受命”、党锢和黄巾之乱被作者忽略,曹魏的法统要比司马晋合法许多,曹操塑造“汉臣”形象,以功受命,曹丕著《典论》、行九品,曹植毁碑收拢舆论,曹魏政权的崩溃肇因统治者短命。曹魏的武、文、明三帝均为强硬统治风格,轻宗室、重官僚,水平远胜晋的宣、文、武三帝。西晋合法性不足,不得不让渡部分皇权与士族,没有忠于自己的官僚队伍,只能任用宗室,国力强盛与统治稳固二者相背离,这点到东晋愈演愈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作者观点游走于“武力无法确立正统”和“武力可以确立正统”之间。从历史的经验来看,儒家观念只是维持统治长久的钥匙,武力征服才是建立王朝的法门,“死结”只能暴力消除。
看完才知道魏晋南北朝为啥那么乱了,原来是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观念的坍塌。
我觉得做律师也要多看历史。当下的黑社会可以类比过去的地方豪强、士族、门阀。只要这类群体存在,绝无太平盛世可言。本书文笔不算好,但两晋读物较少,加一星鼓励。
饶有趣味的历史视角剖析:晋朝治理的死结,指的是国家倡导的主流意识形态,与现实政治的实际操作层面之间的对立与冲突。
和作者的前一本书《兴亡》一样,作者的特点是首先选取好一套理论作为武器,再用这一武器去解析历史。而不是先跟随历史本身,然后再从中总结出理论来。这样做可以让阅读的人获得答案比较快速,比较直观。例如这本《死结》,就是运用了现代政治学上的合法性与有效性两个概念作为检验的标准,而一个政权中的价值导向与现实政治之间出现了对立与矛盾,那么就会影响到政权本身的有效性与合法性,政权这一机体自然而然就不会长久,作者将其中这一对立与矛盾称之为“死结”,是钥匙之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