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陆地与海洋的封面

陆地与海洋

[德]卡尔·施米特

出版时间

2006-07-31

ISBN

9787561747285

评分

★★★★★
书籍介绍

作者施米特系德国著名法学家,一直被誉为20世纪政治思想史上最具超凡魅力的人物。一生著述甚多,思想尖锐、独特。

本书的论域接近地缘政治的研究,基本上是从法理学的角度,采用历史的描述结合隐喻与象征的手法,气势恢弘而形象生动地论述了欧洲近代政治格局的嬗变:海洋象征英美海洋国家及其法理传统,陆地象征欧陆国家及其法理传统,以及他们的诞生、演变、发展、衰落和冲突。其核心问题意识是:海洋和大陆分别代表两种法理传统和政治传统,两者的差异具有人类学的根源,战争也好,科学也罢,哪怕是人类未来不可思议的进步都不能消除这种差异。在此图景中作者力求展示的是他眼中的,或许也是对德意志民族而言的,作为世界历史的人类的天命,即通古今之“法”,道自然之“变”。

在第一篇“陆地与海洋”中,作者持中于人类的精神变革和人类的具体行动两个维度,旁征博引于生活的方方面面:艺术、科学、技术、...

(展开全部)

目录
陆地与海洋
国家主权与自由海洋
——现代国际法中陆地与海洋的冲突
关于陆地、海洋与天空的对话
附录:元素与空间的现象学政治学考查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雄奇恣肆,有立法者气象。友人云,读施米特的书如同与豪杰对饮,酣畅淋漓,深以为然。
中文序有为纳粹辩护之嫌。人可以决断元素,由此重组自身,但只有英实现转向海洋,并因此开启空间革命工业革命。而英政界知识界滞后,能量在民间。英扩张是其社会性力量逃避国家压迫的扩展!霍布斯的阐释是对利维坦作为海洋政体的背离。新召唤是驯服科技。附录精华遍布。以西方现象学理解先秦儒道洞见颇丰。自立的背后是受制于秩序。中国思想需学习异己之物(火光海)。参与郭小雨老师领读的读书会,大学一大幸事。
很通俗……
不解释~甭给我谈历史事实是什么的~
拜伦式的海权政治神话;我们再也不需要这样的有关历史/政治生存的诗学写作了。
久旱逢甘露,承载了施米特对未来空间秩序思考的小册子 陆权与海权的永恒斗争,在施米特看来,国际公法需要解决的是如何回应“海洋秩序”所带来的空间革命所带来的与陆权下主权国家秩序的“决断性冲突”问题,不熟悉国家法知识,但我们也许仍在回答的过程中。可以理解施米特对于德意志民族在海权争夺和领域中的失利的焦虑让他把希望转向了“制空权”与“宇宙空间”,随着JWST最近取得的成果,新的空间革命和对空间想象的革新似乎呼之欲出,我是向往着人类走出地球,但也有可能人类最终发现自身是“土地的儿女”,海洋在机器的征服之下似乎成为永远的婢女了 以后还要多读,也算是一瞥施米特“大空间”理论的皮毛了。
不知道如何吐槽前后译名的不一致。历史哲学化的叙述漏洞太多,放入施密特的思想谱系内看或许还有道理;但是掩盖不了,终究还是一种政治神话的创制,给用剑为犁开路的观点辩护。这种神话式的玩味启发某些学者做了一些浪漫派和投机主义的粗糙二手胡言;只不过这种胡言背后的精神还是相当有市场,要不然为何伯罗奔尼塞陷阱的故事受追捧呢?虽然这种陆地,海洋的对立和天空的扬弃,加上对四元素的论说本身确证了什么,只不过想要从泥巴中抽出真正的陶;显得过分困难且不可思议。写作此书当年,不知德意志的实体终究会在在海洋的波涛中上终究被昂撒利维坦扼杀,在东方的泥泞中被斯拉夫碧玺莫斯撕碎。论述也太简单,但是修辞好;感觉没对施密特有整体把握还是不要看。缺乏透视的能力是无法在简单的文本中看出在复杂文本中所体验之物的。 三星,给施密特补一星
疫情如海。薄薄小書預言了今天的元素媒介轉向以及拉圖對蓋婭的呼喚。把陸地/海洋的「政治衝突」與我們對空間的改變推到極致。空間革命,不是往外探索未知之境,而是對空間概念本身的變革,拉圖如今也換句話說「重新測繪尺度」。陸地(土的固化)>海洋(水的自由)>天空(氣的升空)>宇宙(虛無),強調我們不能再用傳統土地中心的地緣政治理解國家主權,而是要以英國海島的海洋中心全面擴張到全球的尺度去看(以海洋角度回看,陸地不過也是塊島或海的排泄物)。海的全面擴張與海島工業革命扣合,不也呼應新自由主義經濟的流動性?然而,作者提醒技術發展對人與海洋的控制,相較傳統捕鯨人跟海洋的肉搏角力才是真正冒險(今天都自動化)。最後的對話錄,極其精彩地以歷史角度解構人們對外星以及海洋深淵的嚮往,並提醒不要忘了人本身的土地限制。
第一次读专业书读得如此津津有味,作者和译者的文笔真好🌹界定概念/丰富例证/主题明确这三点很有启发性,和地缘政治学相辅相成(? 非常喜欢第一章,以后应该会反复拿出来看。
像是说了很多又什么都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