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的封面

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

王铭铭

出版时间

2005-07-01

ISBN

9787563353552

评分

★★★★★
书籍介绍

在写作本书时,我的主要考虑是要对中外社会人类学者研究中国问题时提出的论点进行较为全面的评述。此外,我还想通过此书的写作对社会人类学视角及其在具体研究中的运用作出一个交代。第一章是对社会人类学和中国学关系的简要评论,其目的在于为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者引入“中国社会的人类学路径”,提出社会人类学与汉学人类学之问关系存在即问题。第二章总结吴文藻、费孝通等开创的中国社区研究学派的理论,但是也试图把它们放在社会人类学民族志方法问题中讨论,其中涉及的“民族志方法是否足以代表中国社会”的问题也将与中国人类学未来面向的讨论联系起来。第三章是对被称为“汉学人类学导师”的英国人类学家弗里德曼(Maurice Freedman)理论的评述,其焦点是中国宗族研究中社会与国家关系分析的内在困境j听要解决的是社会人类学从“简单社会”转入“复杂的文明社会”之后出现的方法论和理论独特性问题。第四章评述的是施坚雅(G.William Skinner)的中国乡民社会之经济人类学理论,所提出的问题仍然与中国社会人类学理论方法的独特性有关,但是,其切入点是“理性经济人”(rational economic man)模式的弱点。第五章概括了社会人类学者对中国宗教和仪式的论述,并力图从这一概括中提出中国文化大、小传统的关系、传统与现代性的关系、历史与人类学的关系问题,并主要涉及武雅士(Arthur Wolf)、马丁(Emily Martin [Ahern])、王斯福(Stephan Feuchtwang)、桑格瑞(Steven Sangren)、萧凤霞(Helen Siu)等人的理论。第六章从近年社会人类学的理论转变和“反思人类学”(reflexive anthropology)的出现观察西方汉学人类学的危机,重申“汉学”与人类学关系的复杂性及其社会理论背景。第七章是围绕“本土人类学”展开的,其前一部分是有关在西方出现的本土人类学潮流的概观,后一部分则是对中国本土人类学的评论。通过国内外本土人类学的比较以及对个人经历的回顾,我试图为中国学界未来的发展提出若干可供进一步讨论的问题。最后,我把有关本人近年研究的介绍和一篇近作放在两个附录中,供了解本人近年力图实验的主要研究取向。 ――王铭铭

王铭铭 1962年出生于福建泉州。1987年厦门大学人类学硕士,1992年伦敦大学社会人类学博士。1993、1994、1995年伦敦城市大学、爱丁堡大学、北京大学博士后研究。现任北京大学副教授、北京大学人类学与民俗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伦敦城市大学中国研究所兼职研究员、英国皇家人类学会会员。已出版译著《当代人类学》、专著《文化格局与人的表述》、《社区的历程》,另发表中外文学术论文四十余篇。

目录
引言
致谢
一.社会人类学与汉学
1、社会人类学及其基本特点
2、汉学人类学:中国社会的人类学探讨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王铭铭的课,就记着他那个怪味弥漫的烟斗。
通过下面引文找到不少汉学家经典的著作。对汉学家借用西方人类学理论进行中国研究进行评述,同时也指出他们的局限所在。不过要加深对其研究的影响,还需要慢慢读下去,从我个人来说,目录学的书吧。好些地方看不大明白,局部有懂,整体迷惑。这是我阅读不够所造成。
唉~~~
从一开始我就不太理解 对ethnography的翻译,民族志其实根本不是个合适的翻译。至少这本书最开始对 费孝通的 “社区”介绍和捍卫是至少让人欣慰的,其实我也不确定费孝通当年在英国用的是 什么单词,但是我不喜欢太过理性的解析。但是这是我看的第一本关于中国人类学的书,也第一次看到人类学概念的中文翻译,甚是不妥也不好说,个性特点也不能说。还是随之去吧,一时不好接受。
小地方与大社会;民间宗教与大传统【葛兰言其实与高延还有更多的相似之处】
23.12.8 是好看的。弗里德曼一章醍醐灌顶,原来我年初看不懂他的小册子还是因为理论学得烂(……)不可理喻的校对水平×1。
仿佛是吃了“汉学人类学”号的压缩饼干
对Freedman和Leach的批评之回应,应该循费老师指明的路线,超越微型社会学研究,在时间、空间和文化层次等诸方面进行拓展。以汉学人类学四大范式(社区、宗族、区位、宗教)为参照,自是已有较好的参照,而需要警惕这些只是“西方人的”中国认识,反思人类学已经作出很好的提醒,中国本土人类学亦已发现其中的间隙。故而,时代在召唤一种中国人类学研究中国的研究,既能够完整阐释中国本土的观念,又有望提出一种人类学的中国范式。需要注意两点:避免颠倒的东方主义;注意国内国际的文化权力结构对研究的影响。只能说费老师的路线有待于贯彻,中间失去的20年本可以是中国人类学的黄金时代,一可惜师承不继,二可惜天不假年,三有叹于时代对学科认识的错位。还是应该多读一些学科史和费老师的作品。
我不明白为什么突然把中国的“社区”突然强行放在西方社会学的框架中,扯些盖尔纳、吉登斯,你是炫耀读了很多书嘛。介绍他人的东西还不错,可以入门,一涉及到原创就不知所云。
社区和宗教那可以,涨知识。其他的,有些patchwork,逻辑不如反景入森林,比较枯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