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抗战时代生活史的封面

抗战时代生活史

陈存仁

出版时间

2007-05-01

ISBN

9787563365388

评分

★★★★★
书籍介绍
本书是“陈存仁作品”之一本,与《银元时代生活史》可以看作是作者自传两部曲。书中描写了上海沦陷后,作者目睹的日军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的残暴行径以及个人跌宕起伏、大喜大悲的生活经历。书中所述情节曲折离奇,曾被美国某大学中国同学会改写为话剧剧本,在美国多所大学上演。 这是一部上海版抗战史话,记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可读性强。 陈存仁(1908—1990) 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名医。原名陈承沅,出生于上海老城厢一衰落绸缎商人家。在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毕业后,师从丁甘仁、丁仲英父子。1929年自设诊所,独立行医。 1928年 创办国内第一份医药卫生常识方面的报刊《康健报》。 1929年3月17日 被中医界推选为五个代表之一,赴南京国民党政府抗议“废止中医案”。 1935年 主编三百余万字的《中国药学大辞典》,后由上海世界书局出版。 1937年 东渡日本,收集汉医书籍四百多种,整理出版《皇汉医学丛书》。 1949年赴港行医。 1957年 被推选为香港的高级慈善机构华东三院总理。 1964年 获韩国庆熙大学名誉博士衔。同年,编撰出版《中国医学史》。 1970年 被选为香港苏浙同乡会副会长。 1979年 应日本“讲谈社”之邀,编撰《中国药学大典》(共四大册,1982年正式出版)。 1980年初 获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名誉博士衔。 1990年9月9日 病逝于美国洛杉矶寓所。
目录
版权页
出版序言
第一章 战事爆发在上海
战事未起 间谍密布
国军开到 惊喜交集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多年前经牛先生推荐 最近才读完 获益良多 感觉对抗战时代的理解 及中西医学的进退都深了很多
比小说都好看。不愧是<上海滩>的顾问。
野史故事,那个年代的上海人认为发生了什么。
增长见识
不令盛君难堪,脱离万人羁绊;科学不应该是事物存废的最终尺度
很有意思,作者是个很有生存智慧又很有才能、定力的人。 @2019-01-12 16:29:57
抗战时期老上海的生活札记,作者陈存仁先生是位中医,因工作关系,阅人无数,交游甚广,上至达官贵人,下至三教九流,几乎都有接触,加上他每天记日记,保存了丰富的资料,因此对于这类老上海的故事,一段一段信手拈来,兴味盎然。这本抗战时代生活史,当作野史来品,还真蛮有味道的。 塔可夫斯基在《雕刻时光》中说过,“两个人哪怕只有一次对某件事情感同身受,他们就有相互理解的可能性,哪怕其中一个人生活在冰河时代,另一个生活在电气化时代”。如今距抗战已接近百年,上海早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然而在这疫情封锁期间,作者笔下的一段段生活却仿佛激起了我身临其境般的共鸣。
和亲历的《银元》相比,多了很多道听途说的八卦。乱世之中,人生百态,无非是因果循环,自作自受。
读《银元时代生活史》的感觉就是,太不真实了。这位出身贫寒的中医医师在社会阶层中上升打怪的过程,简直像一部爽文,如果是真的,这人简直everywhere,哪里都去过,什么人都认识,什么都干过,还写书,一个人怎么有精力做这么多事情?这是物理上不可能的,可是明明又有当时的各种资料作为佐证。看完这本,大概理解了一点:中医医疗的很大一部分在于话术,也就是陈自己坦承的,没病治了也不至于治坏,真正生死攸关的事情还是要靠西医。因此出入达官贵人、名流之家的中医医师,某种程度上实际无形地担任起了家庭秘辛的倾听者和告解牧师的角色。这样我大概能理解作者的交往和阅历为什么那么丰富了。当然讲故事的成分应该也不会少,《抗战》里就有很多前后夹缠不清的地方,例如前面说没有奶粉还未发明,后面又改口说有。
怎么说呢,最可怕的是竟然某些地方有种代入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