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论因特网的封面

论因特网

[美] 休伯特·L.德雷福斯

出版时间

2015-05-01

ISBN

9787564917869

评分

★★★★★
书籍介绍

本书是与日俱增的关于因特网利弊之文献的重要补充。

——《哲学评论》

关于因特网种种承诺的一次清晰辨析……以哲学家的眼光审视一个影响我们所有人的问题。

——《普遍存在》杂志

……一场精心设计的论战……我们需要更多德雷福斯这样的老师,将网络融入依

然具有深邃人性的课程。

——亚当•莫顿(出自《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在互联网世界,不管你是菜鸟,还是浸淫其中已久——作为使用者或开发者——这本书都将从看似平常的[超链接]到远程教育的当前趋势等方面吸引你。

——《科技方向》杂志

目录
简介 1
注释 8
第一章 超越超链接 12
注释 28
第二章 学习和教育的距离有多远? 33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人获得了生命的外延,但失去了生命的内涵…我们都知道应该怎么做和能够怎么做,但没有人真正去做。
已购。在讨论因特网带来的影响的背后,是对肉身重要性的重估,比如远程教育中非涉身带来的学习局限,在虚拟人生中难以找到人生价值等。写得最好的一章是《信息高速公路上的虚无主义》,借克尔凯郭尔入手,从克氏当时对报刊和匿名这两种非人格化力量带来的破坏,谈到因特网中更大规模的非人格化。
所思考的问题恰恰是我时常开脑洞想的。关于高速公路上的虚无主义一章,写的很漂亮。
刚刚读到第三章,关于直觉 判断 理性那里的讨论非常精彩
现在看来虽有些内容有些过时,但更多的东西历来都是一样的。
人生游戏还是游戏人生,真实的世界召唤我们向真正的危险敞开,正如像世界敞开,因此葆有意义和承担责任。
好,没想到读到了教育相关
实际上是借互联网深入阐发了两个哲学概念:具身性(梅洛庞蒂、海德格尔)与信责(克尔凯郭尔)。互联网的远程具现无法代替现实世界中具身性的互动(梅洛庞蒂的“最大抓取”、海德格尔的“情绪”),互联网的匿名性、虚拟性使得人们不必承担风险从而使有意义的生活成为不可能(克尔凯郭尔的三种生活)。个人最喜欢他在第二章里对学习的六个阶段的分析,主客体不断交融演进颇有辩证法的色彩 意见:1.与其把具身性概念限定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面的交互,不如把互联网中类似的现象(moba游戏的交互性; 表情包、梗、meme的情绪表达)看做具身性概念的延伸 2.社交账号与现实个体的锚定以及人肉的可能性导致网络并不是全无风险的; 对论坛、社区、平台的建设与维护也有着导向一种真实信责的可能性
思路很不错,和预想中的不太一样。关于第二人生、信责以及超链接、信息高速路的讲解比较精简透彻。 最瞠目结舌的事实在书本之外,因特网何其之残忍,大浪淘沙似的淘汰了所有已出版的哲学。或许互联网的哲学只适合于存在于互联网上,不断构建下一个链接地址,以塑造人们想象中多变、快速、刺激的虚拟自我。
德雷福斯以存在主义哲学的视角进行批判,把信责,涉身,风险,学习,共享情绪,焦点实践等概念与互联网这一媒介相联系起来非常有味道,今天读来仍觉得受用。作为一个有局限的人,人的肉身恰恰是我们能够真正实现自由的背景(情感,链接,镜映,抉择)而无意识的堕入因特网只能与这种自由相决裂,与真实相背离。其中特别有意思的是克尔凯郭尔人生三阶段与因特网关系的论述部分。
Z-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