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脆弱不安的生命的封面

脆弱不安的生命

[美] 朱迪斯·巴特勒

出版时间

2016-12-01

ISBN

9787564925697

评分

★★★★★
书籍介绍

「如果不想陷入以暴易暴的惡性循環,我們就必須回答一個重要的問題:在政治領域,除了帶來好戰的呼號,悲傷還能為我們帶來什麼?」在這部激情洋溢、極具個人風格的著作中,巴特勒深刻反思了「9·11」事件之后的美國社會,批評了美國當局發動長期戰爭的決策,繼而呼吁人們深入認識哀悼與暴力的力量,理解它們如何促成團結並鼓舞人們追求全球正義。顯然,巴特勒一直致力於激發、探索各類「麻煩」,而這也正是其學術志趣所在:「由心理世界出發探索公共生活,鼓舞人們懂得團結、認識痛苦。」誠如荷米·巴巴所言,正是這些因素使我們成為自由的主體。

目录
目录
致谢
前言
第一章解释,开脱,我们所能听到的事情
第二章暴力,哀悼,政治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吕黎老师去年课上讲到的,经过疫情再看别有滋味。每一个逝去的生命,无论地位阶层,都应当被平等哀悼。
收录了巴特勒在9·11事件后围绕美国发动的阿富汗战争所写的五篇社论文,驳斥否定反战/非暴力伦理的话语,揭露(不被)哀悼的真相以批判藉由褫夺他者人性(dehumanization)以完成国族建构的帝国主义逻辑,是巴特勒创作序列中相对通俗易懂之作,也是新闻评论类公共写作的典范。哀悼并非政治的目的,但若失去哀悼的能力,人们就失去体会生命之脆弱性的能力,而这恰恰是我们借以反对暴力的力量。当时选这本书作为CW首期读书会书目时只是希望借其对悲伤和哀悼的论述来思考7.6集体封号事件后社群如何重建的问题,未料到读书会开始的第一周美国尚在乐观撤军,第二周塔利班已经包围喀布尔,等到最后一周时又有成百上千的无辜生命被戕害。哪怕依然前途未卜,不合时宜的话也要继续说。
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五篇文章是无可指摘的(也许有点太无可指摘)
生命政治,思及现实,不免哀叹。
历史的洪流奔腾向前,而暴力、苦难和被限制的哀悼仍在现实中轮番上演。脆弱不安的生命无法相忘于江湖,也难以相濡以沫,只能在“战争即和平”的呼号或密谋下,在对眼前岁月静好的欣慰或麻木之余,为那些被拣选出来的尸体流下几滴无所适从的泪水。
老生常谈,但谈得不错。作为一部小作品,不算深地涉及了哀悼、暴力与异议的话题。
给俺们 哀悼的权利吧!
最後一章看得頭大= =。本來列維納斯就難讀,經過巴特勒的質疑和慣有文風的渲染就更容易讓人產生困惑了。「面孔」與脆弱性施予我的倫理焦慮,究竟是傳遞還是包涵關係?形象描述無法把捉人性的同時何以確認人性?而人性對形象描述的限制是否是在暗示,面孔就是前者的一種 (象徵軀體的) 修辭工具,既然語義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是剝離了情境的後者?這些可能都是需要去看<總體與無限>才能得到一點稍微確定的答案的。不過前幾章讀起來都很順暢,當時的寫作背景和當下的又可以互為關照,因此還是得到了不少啟發x @2021-08-28 21:29:30
眼淚是我們共同的語言 好希望憤怒也可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