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论巴赫的封面

论巴赫

[德] 阿尔伯特·施韦泽

出版时间

2017-08-31

ISBN

9787567540873

评分

★★★★★
书籍介绍
在音乐史的长河中,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被誉为西方音乐史上的一位巨匠。他的音乐作品跨越了宗教、哲学和艺术等多个领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论巴赫》一书以全面、深入的方式,揭示了巴赫音乐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这位伟大音乐家的窗口。
作者简介
阿尔贝特·施韦泽,德国哲学家、神学家、医生、管风琴演奏家和社会活动家,是1952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他1875年生于德法边界,精通德法双语,9岁即成风琴演奏高手。在巴黎和柏林大学学习后,他成为神学院院长,后赴非洲行医。在近三十年的艰苦努力中,他创办了兰巴雷内麻风病院,为当地人民提供医疗服务。施韦泽也是巴赫作品的权威解释者,著有多部哲学和音乐作品,被称为“非洲之子”。
推荐理由
《论巴赫》这本书深入探讨了巴赫的音乐、艺术与生平,涵盖了巴赫的音乐创作、演奏技巧、宗教信仰以及他在音乐史上的地位。作者通过详实的文献研究和深入的分析,揭示了巴赫音乐作品的丰富内涵和深刻意义。对于对西方古典音乐、巴洛克时期音乐、巴赫本人以及音乐美学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
适合哪些人读
对古典音乐、巴洛克音乐、巴赫生平和音乐美学感兴趣的读者
音乐专业学生和研究者
音乐爱好者
对宗教音乐和哲学感兴趣的读者。
书籍脑图
目录
关于本书版本问题的说明 / 1
中译本序:巴赫、瓦格纳与施韦泽的历史因缘 / 1
自序 / 1
序言 / 1
第一章巴赫艺术的诸根源 / 1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关于音乐伟人巴赫,你想知道的都在这本书里了!!
论星空
巴赫就是这么一个终结点。他没有散发出一切,反而是一切最终都走向他。巴赫生活在一个萎靡的时代,一个诗歌和音乐互相引诱对方走进歧途的时代,一个充满乱弹琴的虚假艺术的时代,一个能让凯泽这样有才华的人都走向堕落的时代,一个注定了无力创造任何恒久价值的时代。在别的地方或者别的时代,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就好像天河中众多明星的其中一颗,若是旁边的星光比他黯淡,他也不会将其遮蔽。巴赫只不过被团团鬼火围住罢了,但是他的时代,包括他自己,都错把这些鬼火当成明星。那个时代有浩如烟海的康塔塔,但只有巴赫一人的作品能力挽狂澜,盘活全局。尽管如此,还是能从他的作品中——无论是形式还是文本——感受到它们出自一个灰暗的时代。证明巴赫之伟大最有说服力的事实是,即使生活在一个谬误的时代且他还承载了这些谬误,他仍能写出不朽的作品。
阅读本书有多个门槛:1.乐理的门槛,作者在阐述巴赫音乐时引述了极多的乐谱片段;2.语言的门槛,作者的德语,巴赫的德语,后者的德语造成的难度在于歌词和音乐间的关联;3.时间的门槛,作者去我们一个世纪,巴赫去我们三个世纪,音色相比以前已经沧海桑田了吧……惟愿精神长存……
平时爱听巴赫,作为一个普通的粉丝,想读这本书很久了,在西西弗书店读到了这本书,前前后后来了三次才读完。由于我没太听过康塔塔,对神学方面的内容也不太了解,所以这本书关于这两方面的解读我都是匆匆翻过去了。我更想了解的是巴赫的生平与他的作品特点,以及他是如何创作,好在这本书也有这些内容,学术性和艺术性兼具。译者很棒,居然是读研期间翻译出来的。我也希望在我有生之年碰到一本喜爱的书,和友人一起,把它翻译出来。
離巴赫更近了,聽的時候能聯想和感受到的東西更豐富了,耳朵得以更加敏銳
上个月看了中间的一部分,很好,喜欢这种历史性与音乐性同在的书,最近忙完再去图书馆借来把后面看了。(为什么C区只能借一周啊烦)
粗读
音乐-哲学的类比在开篇便已定下基调:有反抗传统、超脱时代的主观的瓦格纳-尼采,也有兼容并蓄、整全地接受时代的客观的巴赫-康德。康德的蓄水池之喻似也可以用于巴赫:巴赫之前的音乐流向巴赫,巴赫之后的音乐又自巴赫流出。
读起来简单易懂
书籍解析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