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悉达多 德米安的封面

悉达多 德米安

[德]赫尔曼·黑塞

出版时间

2019-07-31

ISBN

9787569507720

评分

★★★★★

标签

文学

书籍介绍

★★★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赫尔曼·黑塞 杰出代表作

出世入世之旅的终极回答

自我求索之路的不灭灯塔

★★★

【编辑推荐】

1.黑塞是德国著名作家,曾获诺贝尔文学奖,在世界各地有着众多读者。

2.《悉达多》和《德米安》这两部中篇小说是黑塞的代表作品,充分体现了黑塞的文学观 念与人生理念。

3.黑塞的语言富于哲理和诗性,在两部成长小说中呈现其作品的一贯主题——寻找自我和生命真谛,指引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

【内容介绍】

本书收录黑塞两部杰出代表作《悉达多》和《德米安》。

《悉达多》讲述了英俊聪慧的贵族青年悉达多为追寻心灵安宁和自我而踏上孤独的旅程。他一路曾跟随沙门苦修,聆听佛陀教诲,也曾沉湎于名妓的温柔,迷失于金钱的诱惑……最终,悉达多 体验到万事万物的圆融统一,将自我融入了瞬间的永恒之中。

《德米安》是黑塞成长小说的另一名作,以抒情的笔调、细腻的文字描写少年辛克莱追寻自我、探索自我命运的心路历程。

黑塞的语言富于哲理和诗性,在两部成长小说中呈现其作品的一贯主题——寻找自我和生命真谛,指引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

【媒体/名人推荐】

他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了一个范例。

—— 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

黑塞代表了一个古老的、真正的、纯粹的、精神上的德国。

—— 托马斯·曼

因为黑塞,我喜爱上一种独白式的文体,像日记,也像书信;像孤独时自己与自己的对话。

—— 蒋勋

赫尔曼·黑塞

伟大的德语作家、诗人,诺贝尔文学奖、歌德奖得主,被誉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

1877 年出生于德国,7 岁开始写诗,14 岁考入修道院却因不堪忍受经院教育逃离学校独自谋生,期间游历多个城市,进行广泛阅读,形成了独特的美学观。22 岁发表小说处女作,此后笔耕不辍直至去世。其代表作有《荒原狼》《悉达多》《德米安》《在轮下》《玻璃球游戏》等。

译者简介:苏念秋,著名翻译家、散文家,曾任职于台湾大学哲学系、外文系,最早翻译、研究黑塞的学者之一,以翻译《悉达多》(初名《流浪者之歌》)闻名。

目录
悉达多
德米安
用户评论
走在成为你将要成为的人的路上,神性、恶魔性的塑造让每个人都与众不同。
怎么和内心无法控制的贪嗔痴爱相处,知识上的理解是不够的,需要靠切身实际的体会,在看这书的时候,我体会到了。万物一体,我现在也只是在明白了这个概念,机缘未到,我会继续往前,希望有朝一日能体会到,毕竟我现在困于怎么和世界的恶与敌意相处
黑塞就是写小说的荣格本人
震撼之作
不太懂
被启蒙到了,诚实面对自己
无论是《德米安》还是《悉达多》都告诉了我们要走属于自己的道路 悉达多在遇到佛时没有选择跟随佛,而是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一个人进了城市寻找自己的道路,诚然,正如夏娃太太说的那样,这条贯彻自我的道路是艰难的,悉达多在这途中有过堕落,辛克莱也有沉溺于饮酒作乐的时候,但是,黑塞是理想的,在他笔下的主人公在堕落后都找到了自我 从我个人的观感来看,《悉达多》中还体现了一种爱整个世界的思想,爱一块石头,一处溪流,像爱一个人那样去爱一个自然。《德米安》中还体现出了一种离群的概念,这大抵是受尼采的影响,在我看来,离群的目的是为了保持头脑的清醒,而这份清醒不远远是为了发现自己的灵魂,还要最后奉献到群体中,德米安和辛克莱最后不也选择了参军吗
很震撼的两本书
好牛的书!在读的过程中被细腻的笔触指引,不知不觉与悉达多同呼吸,我对黑塞的写作功力有了新的认识。 我更喜欢德米安(悉达多前传),德米安和夏娃夫人存在与否不得而知,但当年轻人和辛克莱一样经历起伏和迷茫,又怎会不被辛克莱的成长而落泪呢?被小说家推荐的作者
"世事都在跟着你走回头路。 每个瞬间世界都是完美的,每一个罪恶都已经在它之中携含了恩赦,所有的孩童都是潜在的老人,所有的婴儿身上都带着死亡,所有垂死的人必获得永恒的生命。 我能思想,我能等待,我能斋戒。" 更喜欢《悉达多》这个故事,黑塞很温柔,译者文笔也很好。文字仿若是从河里流出来的一般,自然又充满着生机与活力。不是第一次接触这种宗教化,但是行文处处感觉到温柔,宁静与笃定,无说教的厌烦,是发自内心的欢愉。 《德米安》的话没怎么看懂,两篇文章都在探寻内心,天性,但《德米安》更偏向于集体潜意识以及精神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