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人生的智慧:顺乎自然,热爱生活的封面

人生的智慧:顺乎自然,热爱生活

汤一介

出版时间

2023-12-01

ISBN

9787569950021

评分

★★★★★
书籍介绍

“毋戚戚于功名,毋孜孜于逸乐。”

“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素位而行,随适而安。”

✨三代传承的家国情怀,一世携手的伉俪情深✨

-----------------------------------------------------------------------------------------

【编辑推荐】

🌈1.国学泰斗汤一介作品集,致敬大师风骨,对其人生经历、治学理念、生活感怀的一次全面呈现!

📖相比学术成就,本书更侧重展现汤一介在治学之路上领略的生活智慧和动荡岁月中的真情与感悟。

🌈2.三代传承的家国情怀,一世携手的伉俪情深。以从容恬淡的心态面对世事浮沉,给读者一剂滋养精神、传递力量的强心剂

📖汤氏一门三父子的家国情怀与精神传承

📖汤乐夫妇携手半个多世纪相濡以沫的爱情

📖儒家思想提倡的仁孝之道

📖古典诗文中的超然洒脱之意

都能为读者提供启迪,以在焦虑的时代中对抗虚无,寻觅生活的意义。

🌈3.追忆平生师友情,一场与大师的对话

📖坦荡率直的真性情作家废名

📖治学严谨、中外兼通的哲学大师贺麟

📖对中国文化寄予深情、提出“文化自觉”理念的社会学家费孝通……

书中收录了汤一介关于多位著名学者的忆旧随笔和思想评析,读者可跟随平实流畅的文字,了解大师的生平故事,探析其思想脉络,感受其风骨与情怀。

--------------------------------------------------------------------------------------------

【内容简介】

本书是国学泰斗汤一介的人生故事,以睿智平易的语言,阐述了一代哲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梳理了汤先生的坎坷心路与彻悟。书中包括“我家与北大”“读书与安身立命”“学问与致知”和“平生师友”四个部分,追忆了作者的个人经历、家庭生活、在北京大学的学习与工作,并记录了平时的所思所感以及文化随笔等。

在书中,读者可以了解汤氏三父子“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精神传承和学术操守,见证北大著名学术伉俪汤一介、乐黛云波澜壮阔的半生经历和不离不弃的神仙爱情,感悟汤先生面对历史沉浮依旧从容平和、随遇而安的淡泊胸怀。

本书是汤先生生涯的一个具体而微的缩影,愿读者可从他质朴的文字里领悟生命的智慧:顺乎自然,热爱生活。

-------------------------------------------------------------------------------------------

🌻

我们这一代人已支离破碎,失去根基,纷纷老于世故,在清澈的老一辈面前是有愧的。“汤乐三书”辑录了一个世纪的回忆片段,而作为读者,我们只有通过这些文字在自己身上复活这个似乎已成往事的漫长而复杂的世纪,与它一起呼吸,荣辱与共,才会理解,那种百折不挠的理想主义(或者说浪漫主义)能够与智慧、谦逊和宽容如此奇迹般地、持久地结合在一起,是多么不易——更有经历的读者会在每一页文字后面读出“爱”。

——程 巍(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所所长、研究员)

🌻

这里有隽永的文字,这里有热情而动人的沉思。

汤一介、乐黛云两位先生是大时代的儿女,他们穿越时代的狂飙巨浪,从大风大雨中走来,告诉我们:

有一种风骨,叫作不可转让的尊严;

有一种传承,叫作以对历史的信念去面向未来;

有一种英雄,叫作看透生活却依然热爱生活。

——陈越光 (中国文化书院院长)

🌻

阅读这套文化学术随笔,对于什么叫作爱不释手更有了切身的体验!跨越两个世纪,一对中国优秀知识分子伉俪,以优美智慧的锦绣文字,把你带入百年风云变幻的大时代!他们的生活与情感,追求与理想,顽强与坚持,面对世事艰辛,笑看风云变幻,始终从容镇定的人生态度,都会在掩卷之余,久久存留于你的记忆之中。

——陈跃红(北京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

🌻

汤一介和乐黛云先生自喻为“未名湖畔两只小鸟”,他们乃中国文化和文明比较领域卓然大家。他们的文章,充盈着对人类命运的关切、对文化价值的珍视,其理明、其思远、其情真、其词美。开卷可见哲思之流淌、掩卷可享博雅之沉淀。

——干春松(北京大学哲学系、儒学研究院教授)

🌻

这一套小书包括他们丰富的人生阅历、深厚的思想追求和对前沿学术的探索,如此坦诚、细腻,沧桑而丰厚。

——贺桂梅(北大中文系现任党委书记、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

🌻

精选辑录的“汤乐三书”,在各自讲述自己家庭和生活道路之后,一起开讲中国哲学和比较文学精义的“国文课”。由于他们的研究在学术界的影响力,回忆的前辈、师友多是现代中国著知名学者和文化人士,而几十年的遭际也紧密连结着当代诸多政治和文化事件,这些叙述能让我们窥见时代风云的驳杂光影。但是它们更重要的价值是在人格性情上的启示。一个冷静温和谨慎,一个浪漫热情勇敢,却“儒道互补”般几十年相濡以沫,在患难中扶持携手同行;“去看那看不见的事物,去听那听不见的声音,把灵魂呈现给不存在的东西吧”的进取;知与行、真与善、为学与为道统一的人格追求;绝不趋势附炎、“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素位而行”的承担和操守……由于生命真诚、执着的投入,他们所期望的和而不同、通过对话构建多元文化共存格局的人类理想,也因此变得可信、似乎也可行起来了。

——洪子诚(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

他们从沙滩红楼到未名湖畔,数十春秋,命里注定比翼而飞。

他们在修德讲学中,事不避难,义不逃责;亦浪漫,亦幻灭,亦追求;迷失自我,又找回自我。生命的花火由此而绽放出绚丽的光辉。

他们以自由、独立的精神,以海纳百川的胸襟,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会东西之学,在全球化视野下反本开新,在各自学术领域树立起灿烂的丰碑。

他们用语言,把无数的心灵照亮。

——王达敏(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

当真正的理性熔铸为恒久的浪漫,平凡的书斋生活就成了岁月的传奇。这里呈献给读者的三本书,是汤一介先生、乐黛云先生的散文精粹和思想短论。时代巨变下的感受、思考,峰巅谷底间的记忆点滴,文字平实,思想深刻,既是文学精品,也是学术华章。勇敢、真诚的生活留下的印迹,将成为未名湖畔的经久传说。

——杨立华(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

饱经世事沧桑,体会人间百味,而依然纯粹如精金、温润似良玉的人,才能写出如此自然通透的文字。而文字的境界,或许还在其次。更重要的是,这些用热血、生命和智慧写成的篇章,会让我们更能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读书人,什么才是最美好的爱情,什么才是最值得过的人生。

——张辉(北京大学比较文学暨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

🌻

总以为汤乐二师的特点是“儒道互补”,然感谢时代华文让我们可以对读两位先生,方才体认到,无论是“天人合一”的存在关怀,“熔铸古今”“兼通中外”的全球视野,文史哲融汇的阅读与思辨经验,还是“留下无痕迹的痕迹”“追求非有非无之间”的生命感悟,都诉说着二位先生的“同”而非“异”:对生活、他人、自我以及学术的真诚。

——张 锦(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所编审)

汤一介(1927—2014)

著名学者、哲学教授。祖籍湖北黄梅,1927年生于天津,195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哲学暨文化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文化书院院长。当代中国哲学界代表人物之一,出版有《郭象与魏晋玄学》《儒道释与内在超越问题》《佛教与中国文化》等哲学专著。晚年主持编纂《儒藏》,任《儒藏》编纂中心主任、首席专家。

目录
写在前面/乐黛云
诗序 太阳拥抱大海/金丝燕
推荐序 儒雅质朴,浪漫天真/戴锦华
辑一 我家与北大
读祖父雨三公文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未名湖畔学问大家汤一介先生的人生沉思录。关于汤氏三代人“事不避难,义不逃责”“毋戚戚于功名,毋孜孜于逸乐”的精神传承和学术操守;关于汤先生的平生师友,有朱光潜、冯至、杨振声和梁思成,更有真性情的作家废名以及引领汤先生做学问必须“中外兼通”的贺麟先生以至后来汤先生当老师教授中国哲学史时总向他们强调应先学好西方哲学史;关于读书,他说苏东坡是他最喜爱的诗人,写景的诗歌中,他最喜欢关于“天”的描写,他也说人生要有大爱,他应该做个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的人。书中也有对生死、关于对天人合一”的存在关怀,汤先生“熔铸古今”“兼通中外”的全球视野,文史哲融汇的阅读与思辨经验,他说人应该“在自由与不自由之间”生活,在“非有非无之间”找寻“自我”,超越自我和世俗而游于“非有非无之间”。愿大家学问、文章和思想能传承。
用乐黛云先生的话来评价汤一介——汤一介先生常说:人应该学会“在自由与不自由之间”生活,“在非与非无之间”找寻“自我”,照我看就是庄子“顺自然”。这本书有学术内容,但更多的是先生对生活、对人生的感受与记录,对家人、对师友的怀念与缅怀,体现了老先生“顺乎自然,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我想用这句话来形容汤一介先生再合适不过了,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能根据自己的本质和本心行事,而不是追求地位或其他外部的东西。
名岂文章著?精神不以老病休。这本书里的很多观念对我们的人生都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不能把它纯粹当成一本鸡汤书来对待。摘几句:1.和而不同作为解决纷争的原则应更有意义。2.极高明要求我们追求哲学上的最高原则,即仁;道中庸要求我们按照一定的规则将其实现于日常生活中,而极高明和道中庸是不能分成两截的。3.姜学文,要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道义,要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一句话:受教育,学知识,首先要学会做人。4.如果我们要想对人类文明作出重大贡献,就不仅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而且还要会东西之学。5.追求是一回事,能否追求得到又是另一回事。所以中国知识分子中具有最高境界的人总是乐观的,同时又是悲观的。就其孜孜不倦的追求说,必须是充满信心的、乐观的;就其追求目标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理想说,又只能是无可奈何的、悲观的
一直很喜欢读大师们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知道他们从哪里来,也会知道他们为什么会沿着这样的轨迹走。
一代哲学大师的人生经历、治学理念和生活感悟,纵观世间百态,不畏风云激荡,以纯粹、睿智、平和之心,分享人生智慧。
好书
汤一介是国学大师汤用彤的公子,家训传承“事不避难,义不逃责”“毋戚戚于功名,毋孜孜于逸乐”,汤一介以76岁高龄发起并主持《儒藏》工程,心怀大爱,这本作品集可以说是他的人生沉思录,五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