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李白诗歌抒情艺术研究的封面

李白诗歌抒情艺术研究

(日) 松浦友久

出版时间

未知

ISBN

9787573202499

评分

★★★★★
书籍介绍

该书结集了作者对于李白研究的九篇文章,涉及李白的谢脁接受,李白的思想、交游等。松浦先生尤擅长分体式论诗,有李绝杜律比较、乐府诗及歌行研究等。是日本唐诗研究的经典之作。

松浦友久,(1935-2011),1963年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部国文学科博士课程。文学博士。曾任早稻田大学文学部教授,主授中国古典文学。

目录
目录
中文版序•••••••••••••••••••••••••••••••••••••••••••••••••••••••••••••••••••••••••••••• 001
前言•••••••••••••••••••••••••••••••••••••••••••••••••••••••••••••••••••••••••••••••••••• 001
第一章绪论•诗歌抒情结构特征•••••••••••••••••••••••••••••••••••••••••••• 001
一、关于诗定义先行诸说••••••••••••••••••••••••••••••••••••••••••••••••••• 001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诗人心象-表现结构”与“诗型-功能”两条基本思路贯串的“松浦诗学”论著,一如既往的细密分析,时有精见的同时也不免繁琐平滞或玄心自用之处。
我觉得还挺好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博采不同文化视角下的李白研究,对于李白诗歌的性格、儒道佛的融合与倾向性、主要题材风格、李绝杜律等方面都有不错的观点,属于开卷有益的作品。
译文水平一般,但也基本把原作的学术水平翻译出来了。谁能想到日本学者在李白研究的某些点上比国内更专业呢?很喜欢其中关于秋浦歌的研究论述。
虽然译文读起来磕磕绊绊的,但这研究路数我很喜欢。印象最深的是提到李白诗歌对清澈明亮事物的偏爱,兼顾题材样式,再和其他诗家作横向比较,最终又回归对诗人个性风格的论述,可谓点线面结合,自由穿行于本文森林,揭示出隐匿于定型诗背后幽微的“抒情结构”。译文的滞涩感和行文推论之流畅,悖论性地营造出一种奇妙的阅读体验。
说实话不太过瘾,期待中「李白诗歌抒情艺术」可以呈现得丰富。但松浦先生充分发挥以高度理性去把握感性的本领,条分缕析地归纳出李白心象的特征:他因此适合乐府、绝句和离别题材——虽然结合作品不多,但阐发得让人觉得不可移易。但译笔,我认为不够理想。
颇受启发。比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从来没想过明镜是指清溪,因此而对这首诗至于整组诗,有了新的体会。
论证过程和引用非常繁琐,经常跳着读,概念不够明晰,举例也不够严谨,以至于我看完都不太理解,只能自己笔记整理了。有创见和启发的只有第八、九章,因为它基本说出了杜甫对于唐后诗歌的影响:绝句律诗化导致唐代后少有绝句高手出现(还不如直接写律诗),乐府诗的创作因为杜甫新乐府的影响而逐渐消亡。
白也诗无敌。
翻译真是太烂了,浪费了这么好的研究
Z-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