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幻象的封面

幻象

[美] 丹尼尔·布尔斯廷

出版时间

2023-07-09

ISBN

9787573502568

评分

★★★★★
书籍介绍
在《幻象》一书中,作者深刻剖析了现代社会中幻象的泛滥及其对人们认知的深刻影响。从伪事件的兴起到名人崇拜的盛行,再到旅行与观光的异化,本书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如何被精心构建的幻象所包围,以及这种现象如何导致人们对现实的忽视和对自身形象的盲目崇拜。作者通过对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的深入分析,揭示了幻象背后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斗争,并呼吁人们觉醒,重新发现真实的世界。这本书不仅是对现代社会的一种深刻反思,更是对人们如何摆脱幻象束缚、重新找回真实自我的一种指引。
作者简介
丹尼尔·布尔斯廷是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及博物学家,亦是普利策奖得主。他曾任美国国会图书馆馆长,毕生著述丰富,作品逾20部,被译成30余种语言。布尔斯廷的史学成就尤为突出,其代表作“美国人三部曲”(《殖民地历程》《建国的历程》《民主的历程》)与“世界历史三部曲”(《发现者》《创造者》《探索者》)展现了其广博的学识与深刻洞见。其中,“美国人三部曲”更荣获班克罗夫特奖、帕克曼奖及普利策奖,彰显了他在历史写作领域的卓越贡献。其写作风格兼具严谨的学术性与生动的叙事性,深受读者赞誉。
推荐理由
《幻象》一书深刻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伪事件、名人崇拜和形象思维的泛滥,及其对公众认知和文化的侵蚀。作者通过丰富的历史案例和敏锐的观察,剖析了新闻业、广告、娱乐产业如何共同编织虚假的幻象,模糊现实与虚构的界限。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揭示了伪事件的兴起与影响,还探讨了名人效应、旅行变迁、文摘与改编的兴起等现象,展现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形象的过度追求如何导致对真实性的忽视。推荐给关注媒体文化、社会心理和现代性问题的读者,它将帮助你更清醒地认识我们所处的幻象世界。
适合哪些人读
对媒体和传播学感兴趣的学生和研究者
关注公众舆论和媒体影响的学者
对现代社会中幻象和形象化现象感兴趣的读者
书籍脑图
目录
二十五周年版前言
初版前言
引言 过度的期望
第一章 从采集新闻到制造新闻:伪事件的洪流
第二章 从英雄到名人:人类伪事件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再次被南海出版选译者的水准之低恶心到
有生命力的作品,就是出版了半个多世纪后,依然能为读者理解当下提供启示。
知名美国史学者布尔斯廷出版于1962年的重要文化研究论著推出的首个简体中文版本。在本书当中,作者以生动形象的案例和鞭辟入里的笔法,将媒体高度发达的时代里,媒体传播参与新闻制造、事实生产、意见营销,进而深度改变与建构社会现实的光怪陆离景象,论述而呈现得淋漓尽致。本书与《娱乐至死》《消费社会》《单向度的人》等论著一道,共同跻身信息革命与媒体变革主导下的现代社会批判最重要的代表性论著之列。时隔六十年,再读这部论著,其批判的媒体与传播主导下的社会幻象,非但没有消弭,反而愈演愈烈,体现出经典的永恒生命力。值得细读。
“制造这些充斥我们体验的幻觉成了生意。”“伪事件:不是自然发生;主要是为了被报道或者被再现;与现实基础之间的关系十分模糊;它的目的是一则自我实现的预言。”“我们不再能接受朴素的现实。”“我们的新世界,被制造出来让我们逃离单调的现实,不出意外地变得千篇一律,而且看来再无从中逃离的可能。””必须控制自己的期待,必须让自己准备好接收从外界而来的信息。第一步就是开始怀疑。“
基本是传播学、社会学各方面素材整合,观点并不算新,但想到这是一本60年代写的是,竟然不过时。互联网时代更是压缩了转变
仍有现实意义
六十年过去了,我们还是生活在这样一个“梦”里,还在乐此不疲地制造伪事件,追逐名人的名气。一起死灭,又何必唤醒众人呢。
因为是开山之作,难免其中许多在那个年代尚需要被人点破、论证的现象已成为常识和生活的必然组成部分,但还是获益良多。从伪事件到创造、迎合这类幻象的底层逻辑是“社会性自恋”,很有趣的逻辑链。
一开头几页纸就讲清楚的道理,用了几百页重复讲也没看出来有什么重复讲的必要。在新闻和广告领域还算中肯,扫射艺术领域实在是让人有些接受无能,这种批评就像批评明天下雨一样上纲上线。如果说只是为了让人们警醒,那也确实起到了这种作用,因为作者也没能提出解决的办法。可能现代社会发展有些过快,这种幻象其实自己不听作者的警醒也能有所察觉。但是读别的书看到跟自己想法一致的论述只会觉得很有共鸣,看这本书就有一种老调重弹的感觉。 看似举了大量的例子,实际上论述相当抽象,读的过程中一直在用直觉理解作者的意思。但整个逻辑是十分自洽的,只是稍显无力,感觉像是一个难以接受社会变迁的保守派在无能狂怒。
【补签】因为我们对所有都过度期待,这是我们的诅咒。
书籍解析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