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图书
佛教与中国文化
汤一介
出版社
宗教文化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99-10-01
ISBN
9787801232083
评分
★★★★★
标签
哲学
宗教
用户评论
总观中国的儒道佛对生死问题的看法虽不相同,但是否其中也有共同点?照我看,儒道佛都不以生死为苦,而以其追求的目标未能达到为“苦”。儒家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为“苦",即以不能实现其道德理想为“苦”;道家以“苦心劳形,以危其真”为“苦",即以不能顺应自然为“苦”;禅宗以“于外著境,自性不明"为“苦",即以执着外在的东西,而不能除去无明为苦。 —105页
华严“十玄门”的哲学意义与《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讲义两篇几乎完全读不懂,其他篇目相对通俗可解。大概由于集独立成篇的文字成书而不是特别完整的体系论述,篇章之间内容有重复,阐释佛教义理时有牵强附会西方哲学之嫌(当然只是个人感觉),论及儒道释三家渊源的部分颇可读。错字不少,书得四星,此版本只得三星。
初次的涉及宗教,目前看来,这本书还是不错的。
2007-11-27 15:18:12借书
1.《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义》一篇写的极好,把佛教的核心概念,命题以及面临理论困境用简短的篇幅,清晰的语言捋了一遍。 2.以王弼的“以无为本”对应本无宗,郭象的“崇有独化”对应即色宗。虽然本意是为了论证玄学和佛教是一个连续统,但显然牵强(不能完全对应) 3.将整个玄学的核心问题以《肇论》的结构划分为四个问题即有无(《不真空论》),动静(《物不迁论》),本质可不可知(《般若无知论》),圣人可不可学可不可致(《涅槃无名论》)。是很清晰的划分,也是本书试图论证玄学-佛教接续性和三教合一的奠基性操作。但问题在于,这样的划分是否能够概括整个魏晋玄学?才性名理的部分如何与玄学名理的部分接续? 4.可能是文集形式的限制,隋唐佛教三宗的几篇风格各异,而且讲的也不甚清晰,也可能是我能力有限,反正读不大懂。
涉及佛教之发展与佛教传入中国后被影响而变种的过程,有依据、比较、分析与见解。 因其多引用古文而有些许晦涩,但对佛教爱好者来说也颇为有趣。其中从佛道儒三家对同一个点的不同理解比较也很精彩,总之值得一读。
读了汤用彤后再来读这本,不至于整本都云里雾里,至少有几篇能看懂。
看了魏晋南北朝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