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村庄审判史中的道德与政治的封面

村庄审判史中的道德与政治

应星

出版时间

2009-05-31

ISBN

9787802475076

评分

★★★★★
书籍介绍

本书是对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新传统的一项研究。作者通过本书力图剖析中国乡村社会在改革开放前是如何去塑造新人的,以此重新理解中国建立社会伦理新秩序的努力以及这一努力所产生的复杂效果,进而深入理解中国社会在1978年后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

应星,先后毕业于厦门大学哲学系(学士)、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硕士)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从事研究。现为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政治社会学、法律社会学、历史社会学、农村社会。著有《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1951年:“宗派斗争”的激流
第二章 1960年:饥饿与暴力
第三章 1970年:一起蹊跷的破坏军婚案
第四章 1976年(上):一出“捉奸”闹剧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正文案例精彩,叙述生动,惟素材非寻常学者可见;分析到位,叙议相融,略显理论框架先行。三篇附录皆具重要问题意识,分梳脉络,颇具启发,但仍属论纲。福柯影响明显,也间接说明书名“审判史中”四字的力量与局限。责其身体过度政治化而不见身体本身,未免求全。编校质量太差
附录里身体政治的中国系谱
你还是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
补mark
分析太多(还是口水话),黄料太少,社会学没有史学好玩儿
五个关于惩罚的故事。德性政治在当时造成了许多稀奇古怪的事情,但也因此渗透了国家权力。
新政权通过规训、塑造、献祭个体来塑造权威,个体通过自我规训、自我献身或依附于政权而谋求私利/自保,由此形成新中国村庄政治的双向互构,使得以德治为基础的政党统治得以维系、运转。泄私愤、报私仇式的革命运动与随时可能带来的身份逆转原本就蕴含在体制的运作机制之中,构成了一段看起来何其荒谬的历史。 “但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国家的治理与村民的生存策略、政治斗争与日常生活发生交叉、碰撞、融汇的时候,我们除了听到身体痛苦的呻吟外,还可以看到一些沉默无语的身体以及无法用理性意义上的策略来衡量的行动。我们无法确知这些身体默默的自戕、机械的动作、麻木的反应、轻微的笑声和小声的哭泣所传达的意义。”——幅员辽阔的中国村庄中的“第二性”们。
代标《大河移民》
一看参考书目就知道是10年左右的书籍,感觉从自己的阅读经验来看,这个时段的社科学术书籍还是有迹可循,地方史料+西方理论+国内著作。理论与著作引用的大同小异,史料填充可能有所差异,不过总得看来还是对官方叙事的修正。
通过一个村庄历时性的5个案例,作者试图分析这个阶段的社会情景(总体性支配社会)及其演变,揭示这一时期的新德治的运作机制和效果,即一种试图结合传统儒家修身伦理和以阶级斗争为核心的政党伦理的权力技术。在理论分析部分,作者受福柯的权力—话语思想影响很深,对身体有些过于强调,没有明显的理论发展;与利维坦中自然权利的对比有启发。附录二和附录三非常精彩。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