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的封面

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

潘光旦

出版时间

1970-01-01

ISBN

9787805694306

评分

★★★★★
书籍介绍

在梁启超等的倡导下,学术界出现了研究谱牒的热潮,北京图书馆致函社会各界广征家谱。(1945年杨殿殉撰《中国家谱学通论》就是利用馆藏家谱撰写的研究论文。)1931年南京国学图书馆馆长柳治徵撰《族谱研究举例》一文可视为对梁文的呼应,该文中有将太仓王氏与武进庄氏比较,分析人口的数量与增殖的例子,开了利用家谱资料进行人口问题研究的先例。利用谱牒资料对人口问题进行研究的学者还有潭其骧,其著《湖南人由来考》系根据氏族谱系资料对湖南7个县的人口来源作了考证。建国以前在谱学研究领域颇有建树的学者有潘光旦、罗香林等人。潘光旦从1929年发表第一篇论文《中国家谱学略史》以后,数年间陆续发表了《家谱与宗法》、《家谱还有些什么意义》、《说家谱作法》等论文,还就遗传与人才的问题进行研究,发表了《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中国伶人血缘之研究》、《人文选择与中华民族》、《近代苏州的人才》等;罗香林30年代起就重视家谱研究,1971年在香港出版的《中国族谱研究》论文集,大多为早年的研究成果。他们的研究对谱学理论的普及与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据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影印

潘光旦(1899-1967),原名潘光亶,字仲昂,笔名光旦。江苏宝山县人(今属上海市)。著名的社会学家。1913-1922在清华学校学习。1922年赴美国留学,先在纽约普夏州哈诺浮达茂大学主修生物学,1924年获学士学位。1925-1926年在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主修动物学、古生物学、遗传学,获硕士学位,1926年回国,历任上海吴淞政治大学教授兼教务长,上海光华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院长,东吴大学、复旦大学教授。1934-1937年任清华大学社会系教授,曾兼副教务长。1938-1946年任西南联合大学社会系教授兼社会学系主任、教务长。1941年参与组织中国民主政团同盟(1944年改为中国民主同盟),为其机关刊物《民主周刊》的创办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中央民族学院教授、历史系副主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等职。

潘光旦教授...

(展开全部)

用户评论
其实家谱部分没有细读,还是标一下。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诟病颇多的书!但家族研究重视婚姻研究倒是值得肯定的。
郡谱/族谱/氏族志/人物传,家族的源流、承袭、传记、婚姻,缺乏姻缘是族谱一遗憾
前接【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status/2993125268/&dt_dapp=1】印象比较深的一点是在探寻望族兴盛之原因时,作者发现婚姻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大量案例证实了物类相聚之说法,即门当户对有其合理性。从而也引出优生学的研究概念,只是优生学是不是过于强调基因而忽略了环境作用呢,受限于了解不足也不太好评价了。
材料经纬蒐集有功,将嘉兴望族串联成血缘网,以婚姻关系为着眼很明智。但针对材料进行阐释,分析数据,这些方面令人大跌眼镜,余论读罢……只能说,潘光旦在美国学生物学时确实对当时的优生学浪潮有点魔怔了,此外行文论述和问题意识都有不少毛病,理学硕士犯这些逻辑错误不应该。不过也要看到,潘做优生学做社会学这些背后的民族忧虑,闻一多跟他说:“你研究优生学的结果假使证明中华民族应当淘汰灭亡,我便只有先用手枪打死你。”
资料收集和整理甚佳!只是论说部分似嫌武断。
喜欢民国学人的研究风格 有现实关怀(不无病呻吟)资料翔实 排比精确 说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