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走向世界的挫折的封面

走向世界的挫折

汪荣祖

出版社

岳麓书社

出版时间

2000-10-01

ISBN

9787806650165

评分

★★★★★
书籍介绍

郭嵩焘于道光二十七年中进士,与他同科后来得大名的有张之万、李鸿章、沈保桢等。他崛起于咸同之际,虽然官至南书房行走(相当于皇帝的顾问或秘书)、广东巡抚,但在声名上远不及湖南同乡曾国藩、左宗棠之大,后来治史者对他独具青眼,乃因为他作为中国第一个驻外(英国)大使前前后后所经历的挫折,而他个人的挫折正好象征了中国走向世界的挫折。用今人的眼光看来,郭是一个旧时代的新人物。他在当时以开创洋务、提倡中国接受鸦片战争后巨变的现实并从改变中求自强,而成为朝野最具争议性的人物;他思想敏锐,对于西方世界有深切认识,在宦海中屡踬屡起,又遭到昧于时势的大多数士大夫忌骂,历史的发展却印证了他的先知先觉,以及目光的远大。作者运用大量史料,将郭嵩焘的生活、思想、感情融于特定的时代与环境之中,功力、笔力俱佳,不仅重建了郭氏的一生,也生动再现了一个时代的风貌。内容包括湘阴郭家的龄儿、亲身体验鸦片战争、与太平军作战、咸丰五年的江南之旅、郭翰林在北京、巡访津沽鲁东、黯然南归惊闻国变、应李鸿章之请赴沪任职、到广东去当巡抚、粤东攻防与左郭交恶等。这本书写一个人,以及这个人生长的时代。郭嵩焘是近代史上极具争议性的人物。他的见识远远超过侪辈的士人,早就洞悉中国不能再闭关自守,而应走向世界。然而这种认识却受到举国人士的讥嘲和辱骂。他寡不敌众,只好靠边站。他个人的挫折,正好象征中国走向世界的挫折。然而再挫折、再艰难,中国还是走向了世界,只是必须付出较高的代价而已。

汪荣祖,祖籍安徽莲德,1940年生于上海。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后赴美,获美国俄勒岗大学硕士及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博士学位。同年秋应维弗吉尼亚州大学之聘,任教至今。已出版中英文专著十种,论文约百篇。

目录
第一章 湘阴郭家的龄儿
第二章 亲身体验鸦片战争
第三章 与太平军作战
第四章 咸丰五年的江南之旅
第五章 郭翰林在北京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十分佩服作者的笔法,不知怎么练出来的?
主要依据传主日记写成, 作者几乎没有添减,更接近生活事实,很好
这书一定会被陈新批死的
这本书没有康章合论那么好,大概是汪荣祖的早期著作。
听说是,关于郭嵩焘,最好的著作。
新的知识领域,洋务!一生执拗,屡屡受挫,但能不弃,其中起起伏伏,还和性格有莫大的关系,没有成为曾左李那样的洋务实权派,总是有其原因的,他的思想似乎又跨越了一个时间段,与当时的士大夫格格不入,更是洋务派中的奇葩,更是当时的人们难以接受的,其中他一直处理不好他与同事的关系,除了政见不一,可能还是与他为人处事方式有关,他与好友左的最后闹掰也是让人大跌眼镜……总是可惜可叹
一本很糟糕的书,等有空时再批评吧
作者是史学名家,但这本书似有面面俱到之嫌,枝节太多,反显得主题不够突出。
作为中国的第一位外交官,在领略过泰西的富强与先进时,郭嵩焘仍然没有放弃走向世界的愿望,走向他无法改变的命运。晚年他以在野之身,畅谈洋务,就中俄伊犁、中法越南发表不讨时好的言论,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虽负独醒之累,纵使诽谤遍天下,而依旧保持内心之泰然。最令人触动的是,他坚信“流传百代千龄后,定识人间有此人”,他超越生命的有限,成为那个挫折的时代无法被忘却的弄潮儿。(作者的笔法厚重,行文有如读小说般顺畅,但不免对郭褒扬过度。)
很生动的勾勒的郭嵩焘的一生,但是写了太多他本人旅游江南/英国的那些细节似乎太过多余。 看完能知道郭嵩焘的牛逼之处。他是难得的,不加滤镜看待外国的人。 早在他刚中进士不久就能认识西洋学问的精妙,出任驻英公使时毫不讳言当时的西方文明高于中华文明。后来提的造船不要官督商办,要让民众参与商业贸易;之前鸦片战争之后没咋赢过,实力不济就不要轻启战端,先猥琐发育,现在看来是常识,但在晚清就这见解很有水平,而且无一不切中要害。 这种见识是一种天赋,相比之下大部分保守派就死鸭子嘴硬,被打输了也不觉得咋样,同跟郭嵩焘出使的副大使竟然说出西方机械是中国三代(夏商周)就能造的东西,妈的有这想象力干嘛不写玄幻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