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私人生活的变革的封面

私人生活的变革

阎云翔

出版时间

2005-12-31

ISBN

9787806784648

评分

★★★★★

标签

社会

书籍介绍

本书刚刚荣获2005度“美国亚洲学会列文图书奖”。作者2000年出版的另一本专著《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的互惠则与社会网络》在学界获得很好的反响。本书可以说是上一本书,田野调查的延续。同样是以东北的下岬村为调查对象,分别从纵观下岬村这一本土道德世界的变化、农村青年择偶过程的变化、这一转变过程的各种细节、家庭财产分割过程中三种相互关联的习俗沿革以及在彩礼上体现出来的巨大变化等,讨论了作为独立个体的个人的出现与发展和国家在私人生活的转型以及个人主体性的形成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结论是在过去半个世纪里,农民的私人生活经历了双重的转型,这一转型的核心在于个人作为独立主体的兴起。

本书探究的是一个之前几乎无人触及的题目——中国乡村的私人情感和家庭生活。阎云翔70年代曾在一个东北农村当了七年农民,1989年他重回那里进行了将近十年的人类学田野调查,研究逐渐富裕起来的农村村民的私人生活和道德世界。他的研究视野从公共领域如社会关系、家庭财产和老人的赡养,一直延伸到私人情感、性、节育和性别的选择。这个课题是极有意义的。

目录
总序
中文版自序
前言
导论 中国家庭模式与私人生活的研究
一、“合作社模式”与缺席的个人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读了一半了。觉得没必要读完了。三星。——读完了,明白什么叫“人怕出名猪怕壮”,有点名气就能这样写书了?很好的话题,都这么随意处理了,最后两章连标题都错乱!能给出当初写《礼物的流动》一半的专业精神吗?再减一星。201504
学术训练的意义在于,学习如何将习而不察的日常经验被明细的观点和论据以及中切的口吻被冷静地表达出来。
细致扎实,但的确见解平平。
作者花费大量时间作调查,写出了这本在学术界很有份量的书。然而对于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土著,对于作者的研究有点吃惊:书中所写不是明摆着的么?感觉此书学院气太重,故事性不强,无法深入中国农民的生活逻辑来看问题,用的是外国人的视角来看的。这也许是此书目标读者是外国人的缘故吧。
2天。地铁和等待时间读完。越忙越能读书。
总的来说不错,喜欢这样的事例分析,感觉作者其实挺乐观的,没觉得悲观
迷人的田野调查 | 父权制的衰落与原子化个提的崛起 | 文化(生活方式)的传播路径:西方入侵中国城市再进一步扩散至中国农村 | 女性地位的提升与消费主义的蔓延之间的相关关系说明了什么?
私人生活的变革并非个人意识的觉醒,大部分人的自我意识看来都是随着时代大潮有限制的随波逐流。以至于到当下变成了一种畸形的无公无德的自我意识。 ps:如果真的有作者这样长时间田野调查的经历,或许更能理解作者的论点和担忧。
相较于那些纯理论式的社会学著作,这份田野式调查研究虽然在洞察力上稍逊一些,但基于实实在在的走访、观察而得出的结论却能够把人拉回到残酷的现实领地。个人主义虽说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典型特征,但是在本土在农村中,个体意识是从何时、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样的程度上凸显的?对于这些细节书中都有所揭示。还有结论部分也很值得深思:当前的个人主义还多局限于私人生活领域,注重权利忽视义务;而如何能够将个人主义拓展到公共生活领域,从而发展出对公众和对他人之义务的个人主义。
并没有觉得那么的好,有点平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