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诞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作者在四十年里,跟数百个家庭保持联系,观察这些家庭的孩子,记录下父母跟孩子之间的互动,由此得到了关于儿童心理和行为的第一手资料。
全书用200个鲜活案例和34条育儿新原则与我们探讨如何教育孩子,如何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给孩子平等自由的同时,让孩子尊重规则、承担责任、赢得合作,与孩子共同成长。
“我研究亲子关系长达四十年,越发认识到我们对家庭冲突的解决方案确实行之有效。它们在我们的家庭咨询中心实验室经过了验证。我们的方法基于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及其同侪提倡的生活哲学和人之所以为人的独特观念。大体而言,我们的方向契合心理学潮流。”
“就像孩子需要训练,父母也是。训练自己以新方式应对孩子的挑衅,转变观念和态度,也许可以开辟和谐亲子关系的新天地。”
【名人推荐】
李一诺 (一土教育创始人):
书的内容从身为父母的“普遍的困境”开始,引导我们思考儿童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家庭微观环境,进而理解在这些环境下儿童行为后面的“动机”。
书中每一章里都有大量真实的案例,而且这些案例一点都不“学术”。虽然这些案例都是六十年前的例子,也并不发生在中国,但是每一个案例都让人感觉似曾相识。这也让人感叹,毕竟儿童就是儿童。在进入青少年时期之前,儿童和儿童之间最大的区别其实不是“地域”“语言”这些我们成年人世界里想当然的“鸿沟”,而是这些底层的心理动因和目标,“是否”和“如何”被看到、被对待。在这个层面上,每一个家长只要愿意学习、愿意看到,无论在什么时代和什么样的文化环境里,都可以给孩子提供合适的支持和引导。
陈赛 (《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少年》杂志执行主编):
我采访过正面管教育儿法的创始人简·莫里森女士。她说她的整套教养方法总结成一句话,就是“没有尊重的爱,我不稀罕”。至于如何在日常生活无数具体的冲突中维持这份尊重,她的方法论很大程度上来自鲁道夫·德雷克斯的这本《孩子:挑战》。在无数个“不知道该拿他 / 她怎么办”的灰头土脸的时刻,这本书仍然给我们这个时代的为人父母者启发和勇气。
李小萌 (亲子教育专家,萌享汇创始人,前央视著名主持人):
如何养育孩子,就是如何创造未来,父母们却似乎不必经过良好培训而可径自上岗。谁敢坦承,从未对孩子这样说过做过:过高期待,严厉管教,无声冷战,纵容、包办,乃至体罚?要做合格的父母,多少要懂点教育学、心理学。
近些年,我阅读过国内外不少教育学著作,调研了大量实际案例,聚焦于中国父母关注的学习、亲子、隔辈养育、儿童友好社会等等问题,也期望经由拙作《你好,小孩》来提供儿童“善意养育”方案。
本书作者德雷克斯一生做了许多有价值的教育工作,他的代表作《孩子:挑战》理论易懂,案例丰富,读来亲切,感同身受,给我以有益的思考。用心读一读,会让我们豁然开朗,直面挑战。就像一位优秀教师说的: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
顾远 (Aha 社会创新学院创始人,群岛教育创变者社区创始人,《教育 3.0》作者):
这是一本清晰、简洁、实用的育儿书。面对亲子关系中那些最常见的挑战,本书既提供了许多有效而巧妙的应对技巧,也通过典型的场景来指出父母们最容易犯下的错误。更难得的是,作者并不意图让这本书变成标准操作手册,而是支持父母们去理解儿童,并坚持自由与平等的教育理念,在书中丰富案例的启发下,去探索和创造出属于自己家庭场景的更多实践与技巧。
粲然 (三五锄教育创始人,知名童书作家):
多年来,我一直坚持为孩子们写故事,也致力于儿童跨学科阅读系统的推广,接触过百万家庭。其中,不少父母都被“熊孩子”困扰:掌控还是放手,严厉还是宽松,训话还是对话,时常难以把握。成人焦虑、思索: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教育;什么样的教育才能举家庭之力,共谋更美好的未来。
已问世六十年的《孩子:挑战》,有理论有实例有解决方法,据说是当代大部分育儿书的母本。从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人格教育”,到鲁道夫·德雷克斯的“民主、尊重”,再到简·尼尔森的“正面管教”,我们不难感受到贯穿其中的承续、探索、创新。
父母不是代劳者、控制者、权威,孩子带来的诸多挑战也并非负面的,反而是提升自我、家庭的绝佳契机。相信孩子,和孩子手拉手,勇敢开创出一条走向未来合作成长的路。
徐莉 (知名儿童课程设计师,专栏作者):
在人类追求自由平等的过程中,曾经不断审视自己与权力关系中较弱一方的关系,重新发现人、发现女性、发现儿童,进而将他人视作拥有同等权利的独立个体,这相较于人类漫长的历史而言,十分短暂。
特别是在面对身体、情绪情感、社会性、认知技能都尚在发展中的儿童时,大人总是担心对孩子过于放纵,也总是担心对孩子过于苛责。如何不过度控制孩子,破坏孩子的自我认知?如何赢得孩子的合作?仍然是陪伴孩子的大人们普遍面临的挑战。
这本《孩子:挑战》是我们经常推选共读的书,适合所有陪伴孩子的大人。你会透过作者精准的描述,重回儿童与大人相处的各种现场,用理智脑替代当时的情绪脑,发现儿童行为问题背后的原因,审视自己当时的反应,甚至假想如果一切重来,你是会做出一样还是不一样的选择?
其实,大人已经无数次在无知无觉中做出过正确反应,而所谓新方法,是将无意识转为有意识后,在教养中刻意去做大概率正确的事,将自由民主作为共同的生活方式。
肖央 (导演、演员、歌手、编剧,“筷子兄弟”成员):
跟孩子的相处,核心还是跟人的相处。每个成年人内心也都保留了一个孩子,亲子关系的挑战本质上是人际关系的挑战,尚未做父母的看这本书也有收获,我想这是这本书如此畅销的原因之一。
我近几年拍过一些亲情主题的电影,发现有一种思潮,就是:如果我不能给孩子好的生活,那我不应该把他或她带到这个世界上。我在想,历史上很多重要的人,似乎也并不都是含着金钥匙出生,上天给每个人的命运不同,父母可以做的其实是很有限的,把过多责任揽到自己身上,而放弃了让生命来到这个世界,是遗憾的事。
孩子自身是有强大的生命力的,在爱的基础上引导孩子成为自己应该成为的人,是父母需要学习的事,反过来,孩子也在帮助我们成长。
【编辑推荐】
家庭教育中,每日与你紧密相伴的困惑、苦恼、误区,本书作者与团队已汇总、研究、实践、破解40年
200个具有代表性的真实案例,让你感同身受、相见恨晚
知名译者李剑敏全新翻译
清华学霸、原盖茨基金会北京首席代表李一诺作序
肖央、李小萌、陈赛、徐莉、顾远、粲然多位教育专家、媒体大咖、童书作家、儿童课程设计师 诚挚推荐
当下的畅销书《正面管教》作者简·尼尔森,在有了第5个孩子时,第一次接触到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和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的个体心理学理论。在此理论基础上,简·尼尔森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提出了“正面管教”的亲子理念
鲁道夫•德雷克斯(Rudolf Dreikurs,1897—1972),美国儿童心理学家、精神病医生和教育家,现代实践派儿童心理学奠基人。生于维也纳,1923年从维也纳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后,与阿德勒合作开展研究。1952年在芝加哥建立阿德勒学院。他开创性地将阿德勒的精神分析法和个体心理学发展为一系列实践方法,启发了正面管教、父母效能训练等方法的提出,在教育界具有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