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生育与村落文化的封面

生育与村落文化

李银河

出版时间

2009-11-01

ISBN

9787811157390

评分

★★★★★
书籍介绍

《生育与村落文化》内容简介:费孝通教授对后辈耳提面命时,说过一句带点哲学意味的话:社会学研究要出故事!费孝通说要“出故事”,不是说让我们去编些故事出来,而是要我们去研究人与文化的始终,有头有尾地去说明问题。

以前做独身、同性恋的研究,多少还是些老的故事,因为这些研究在国外早有人做过;而这次的研究就是个新的故事了。透过这些故事,我们就能够克服文化中心主义的偏见,克服文化差异的壁垒,去了解与自己不同的文化群体及其行为。在这个过程中,至高无上的目标是真实。而恰恰是这一点,总是被人遗忘。

目录
序言
一、生育文化类型
1.生育文化的定义
2.生育文化类型
3.我国的三种生育文化类型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祖先崇拜、传宗接代是中国人最带有的宗教意味的观念。祖先崇拜是源,家庭观念为流。长期以来,行政机构的管理并未渗透到乡村一级,而宗族特有的势力却维持着乡村的安定和秩序,家庭制度成为了中国最重要的社会制度和组织。农村经济又基本上属于非货币经济范畴,使得以货币储蓄形式作为养老手段的可能性非常之小,使得老年赡养成为子女的绝对责任。人们把生育后代当做自我延续的手段之一,因此,结婚成家是中国人视为最重要的一件事,留下后代是成家的第一目的。中国文化有幸延绵千年,崇尚生殖固然功不可没,但这种执着变成偏执,把生殖与繁衍当做头等大事,个人兴趣、感情与幸福都放在了次要地位。本书对中国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说明比较透彻,但并不苟同书中强制推行计划生育与农村养老保险的观点,无论是经济形态、大众心理,时机都未成熟。
重新认识自己成长的世界
“家本位的文化关心家庭的繁衍扩大,必然要多生;个人本位的文化关心自身的快乐,必然要少生”,这就是目前东西方在生育问题上的差别。本书写于90年代初,正是计划生育严格实施的年代,广大农村地区家庭想方设法多生,计划生育实施艰难。而在城市却已经出现了一批自愿不育者。时隔20多年,不知道现在农村的生育境况是否发生了改变?虽开放了二胎,但身边很多家庭也只止于一个就好。单方面的鼓励二胎显然没有用,配套的支持究竟有多少?这又是一个值得去探讨的问题了。
看完之后想想,发现李银河在这本书里从语气中可以明显感受到有个人倾向。起码在生育文化上,她看不起又怜悯农村人,崇尚城市和西方的开放。但是,既然抄论文嘛,就要客观点,不带感情色彩。
对费孝通乡土理论的延伸(村落文化)和实例研究,强调封闭狭小的乡村环境所形成的以生育为中心的竞争状态以及其背后所反映出的农民在精神层面上的匮乏(传统是唯一的行为准则)。最后一章和前面论述的画风不太一样,从学术论文角度来看演说意味有些重,跋的部分点明了中国乡土社会一个可能的归宿。
在这本1990年代的书里看到了我生长的村庄的模样,村落文化根深蒂固,哪怕电视机、洗衣机、现代化的厨房卫生间走进村子里,村落文化与书中的还是如此一致。读完这本书对计划生育政策有了更多理解、认同,我身边的很多朋友、同学的母亲都在这一政策下躲藏过、被罚过,加上对人权的损害,我对这一政策之前很没有好感。但是读完这本之后很庆幸我们这一代人生在这一政策的背景下,不然还得有多少招娣、来娣成为“金童”的姐姐?生育的动力过强是女性的悲哀,也是悲剧。
20多年前的民族志调查。印象最深倒是突击自杀,为了赶在禁止火葬条例实施前能够土葬,40多名老人相继自杀,还真是人言可畏,村落文化的影响可见一斑。如今随着城市化和受教育程度的增长,2022年也出现了61年前才有的人口负增长现象。从家庭本位到个人本位,从非货币社会的养儿防老到货币社会的自主养老,从反哺模式到接力模式。某些方面来说,大脑才是最重要的生育器
好吧
重点落在生育上,但其实村落文化更让我感兴趣。
站在计划生育政策立场的基础上,对于农村多子多福、养儿防老文化背后的内在动因和外在诱因的调研与剖析:非货币经济、舆论社会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