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史學隊伍的排名之爭,從來就不是公平、公開、公正下的產物。
它是有個排名,但不足以反映學界真實人倫秩序狀況。
本書書名用的典故,來自這部俗民小說。
只是現實世界的史學社群其行事文化邏輯,畢竟不像小說那麼理想和純淨。
它存在很大的改革空間。
本書的用典和其寓意是至為相關。
《余英時與台灣學術貴族制四十年》
自由主義是任何強權或政治暴力的眼中釘,是必欲撲殺的首要對象。余英時冒充自由主義的符號,卻暗中與獨裁者勾搭,為主子的文化認同提供意識型態的理論養分。
以「海外胡適」自居,並以一身繫中華文化存續的余英時,四十年住錫福華寺,大吹其會通中西文化的法螺,他對中西文化的理解,多流於皮相,且屬於高山滾鼓的性質。
余英時大搞其學術世襲制的同時,他自己攘切了台灣自由運動(1978-1988)的成果而不臉紅,他的大弟子「小余」更在2010年宣稱當年他亦參予有功。台灣自由運動的果實全遭這對自由主義贗品的師徒給收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