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中國史新論:古代文明的形成分冊的封面

中國史新論:古代文明的形成分冊

黃銘崇/編著

出版社

聯經

出版时间

2016-04-27

ISBN

9789860481723

评分

★★★★★
书籍介绍

由於考古材料不斷的出現,傳世文獻所楬櫫的中國上古史不斷地受到新材料的挑戰,舊有的理解框架也處於分崩離析的邊緣,一個新的「古代文明的形成」靜待學者開闢。

《中國史新論:古代文明的形成分冊》的編輯企圖繼承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李濟先生編輯《中國史待定稿》的精神,以跨學科的宏觀視野,透過學者的綜合,開啟透析東亞大陸古代文明的幾扇窗口,讓我們了解青銅器如何在東亞大陸出現?展現出何種空間分布的特徵。「文明」的關鍵元素:文字書寫系統如何出現?漢字文化圈何時過長江?如何在東亞地區紮下不可動搖的基礎?拋棄傳世文獻的框架,如何了解晚商王朝政治社會與經濟結構?西周早期的危機,如何造就西周王朝「人文的國家」的性格?殷墟青銅器的風格如何被社會性地使用?秦如何從一個偏處西隅的小封國,逐步地邁向帝國?考古發現,如何重構此一過程?透過這些窗口,架構起一個新的審視空間,也同時框出未來努力的方向。

梅建軍的〈中國的早期銅器及其區域特徵〉是到目前為止關於中國早期銅器研究最有系統最完整的論文,從他所謂「區域特徵」,可以看出中國早期銅器都出現在草原或森林草原地帶,其中並沒有容器,而多是工具、兵器與裝身具(如戒指、手環、胸頸飾、耳環等),是草原畜牧族群的物品。

陳昭容的〈早期漢字文化圈形成〉放下無解的新石器時代陶文,聚焦在早商以來在不同材質的書寫載體上的文字,包括在甲骨、陶器與銅器的的文字,明顯與後來殷墟的文字有連結,當時漢字已經形成應無疑問。更重要的她以青銅器銘文的時空分布進行分析,解釋早期漢字如何一步一步擴展領域,成為中國的共同書寫系統。這篇文章,無疑也是到目前為止,此一領域最持平、最重要的論文。

在〈「殷周革命」新論──邁向「人文的」國家〉一文,黃銘崇採取了一個不同的寫作風格來面對此一課題,利用了許多學者的研究,重新將西周早期的歷史,以最符合邏輯推理的方式,進行了一個新的敘述。本文的意圖是重新界定「殷周革命」,把這場文化的革命,視為一個規模小且文化落後的族群在強大的「帝國」的壓力下,處心積慮的經營,逐漸擴張,意外地在一場大決戰中擊敗一個龐大的「帝國」。為了要穩定政治情勢而在政治與文化戰略上,王朝的決策者採取了部分激進,部分保守的彈性策略,努力經營,終於在超過百年以後,屬於周的新文化內涵成形而一舉改變禮制,完成「殷周革命」。同時,也企圖解釋西周意識形態中的「人文的」特質必須從周族群如何在邊緣地帶結合異文化的「朋友」,建構西土聯盟,接受「天命」傳統,目睹意外的勝仗,面臨崩解的危機,置死地而後生,與眼前的敵人結盟而跨入異域面對未知的敵人,最終化敵為友,建構了八百年的王朝。

陳芳妹的〈青銅器「風格」的社會性使用與典型殷墟風格的成立〉論文討論到「社會性使用」(social use)在其他學者的論述中雖然也有涉及,但並未清楚地界定。在此一論文中將社會性使用做了比較完整的論述,這是很重要的貢獻。

編者簡介

黃銘崇

畢業於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棄工程轉唸建築,取得麻省理工學院建築碩士學位,再轉念人文,取得哈佛大學東亞系博士。

後任職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至今。

主要研究領域是東亞史前史與東亞青銅時代研究。

目录
《中國史新論》總序  王汎森
導言:古代文明的形成──內容、結構與前景  黃銘崇
梅建軍
中國的早期銅器及其區域特徵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黄铭崇的部分甚好
脑筋太轴了,被持续绷ing....
黄铭崇的文章给人震动很大,倒不是说其写作技巧高超或是对材料的解读滴水不漏,而是那种“讲好故事”的精神,这种精神尤为大陆同时段研究者所缺乏,希望在不久的未来能有所改变。
导言
大视角,部分文章写的还是相当精彩的
可以看出湾湾先秦史研究还在张光直先生的延长线上。注重人类学、社会史与考古学结合的研究思路。主编黄先生的三篇文章极受用。不同于大陆先秦史研究主流的细部深描,黄先生后两篇文章都是综合性研究,运用多种学科视角,细节与宏观结合来分析晚商周初的地理、社会、政治环境。很像李峰先生《西周的灭亡》。黄先生对大陆同行的批评有道理,但是用词颇为尖锐,处处抬高湾湾和北美学术也不免有过誉之嫌。全书最后一篇文章,以考古学视角来分析秦的崛起,有价值,但完全抛开文献,也暴露了考古学的短板。在文献较为丰富的时段,仅靠考古学还是不够的。有时一顿操作,最后只得到了一个文献的注脚。
先秦史“無法單獨地由傳世文獻、古文字、美術史或考古學建構起來,而是一門綜合的藝術”,任何先入为主的偏见或对任何一门学问的蔑视,都会使最后的研究走入歧途。黄先生的格局很大,虽然书中涉及出土文献的一些地方现在看来或有可商,终瑕不掩瑜,可见先秦史治学的先进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