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單車失竊記的封面

單車失竊記

吳明益

出版社

麥田

出版时间

2015-06-29

ISBN

9789863442448

评分

★★★★★
书籍介绍

◆繼法國島嶼文學獎小說獎、《Time Out Beijing》百年來最佳中文小說《複眼人》、博客來華文創作年度之最的《天橋上的魔術師》、金石堂年度最有影響力的書《浮光》之後,五度獲開卷年度好書獎,作品已在多國出版,受到國際評論稱譽小說家吳明益最新長篇小說。

◆小說藉由「物」的歷史,走進島嶼的歷史。可與獲得《亞洲週刊》年度十大中文小說的《睡眠的航線》視為連作。

◆書中小說主人公撰寫的〈鐵馬誌〉筆記,娓娓道來腳踏車歷史,並附有精緻手繪鐵馬插圖;既是小說,也是庶民史的展現。

◆附有作者親繪摺頁海報——「歷史事件及小說事件對照圖」。

那是一個你無法好好哀悼,無法好好愛的時代。

那些被棄於街頭、回收廠、廢墟裡的腳踏車,每一個零件的縫隙都還留著故事……

一封讀者的來信、一張照片、老眷村廢棄房舍的地下室、二戰期間一支神祕的銀輪部隊、緬北森林的大象運輸隊、圓山動物園,以及一場樹的戰役⋯⋯一切從一部小說裡被遺忘的腳踏車開始。

故事從失蹤了二十年的父親及一輛幸福牌腳踏車說起。

「我」的父親失蹤於一九九三年中華商場被拆的隔天。一天我在翻閱家族相簿時,一張陌生人和一輛熟悉腳踏車的照片觸動了我想追尋父親及失蹤多年的幸福牌腳踏車的決心,而一個讀者的來信則讓那輛腳踏車從虛構小說進入現實⋯⋯

「我」藉由收集各種幸福牌腳踏車的機會,認識了喜愛收藏舊貨的阿布、酷愛古董腳踏車的小夏,以及放有那輛酷似父親幸福牌腳踏車的咖啡店店主、熱愛攝影的鄒族青年阿巴斯。

透過阿巴斯父親的錄音帶,一場人們與動物、森林同遭傷害的戰爭重現眼前⋯⋯

全書以我們最熟悉的腳踏車為主軸,藉由尋找失蹤父親及腳踏車,透過島嶼的地景,交錯拉出一個個現實與回憶的故事——閱讀這部小說彷彿經歷了一趟關於生存與死亡、命運與運命,時代不仁的感傷旅程。

人類有一天會知道,象和他們一樣理解黑夜、雨季、星象與傷心。當長老母象倒地時,其他的象完全停步,圍繞著牠。牠們用長鼻摩挲著彼此的背,發出不可思議的輕柔低哼聲。夜晚氣溫逆轉,較接近地面處形成較佳的傳音層,那低哼聲因此得以傳到遠方的山谷,而後又嗡嗡迴響回營地。那被放大的、多層次的音響讓一旁的士兵感到悽愴而溫暖,他們體會到了象的傷心,因此也為自己傷心起來。他們想起了遠方的情人與親族、死去的同僚、曾經握著陽具與槍的斷臂,以及不可能再長出來的眼珠。

——《單車失竊記》

吳明益說:「寫這部小說並不是基於懷舊的感傷,而是出自於對那個我未曾經歷時代的尊崇,以及對人生不可回復經驗的致意。透過這樣一個從尋找腳踏車,意外進入某個時間之流的故事,我期待讀者與書中人物彼此能感受到彼此的情感、踏踩時的頻率、汗味與不諧調的呼吸、流淚與不流淚的悲傷。

但沒有人停下來,不必彼此呼喚、親吻,就只要無聲、艱難、飢渴又平靜地踏踩下去。」

目录
一 我家族所失竊的鐵馬們
My Family's History of Stolen Bicycles
二 阿布的洞窟
Ah-Bu's Cave
鐵馬誌Ⅰ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这本书看完的第一反应是觉得新奇。用走失的父亲曾经骑过的自行车作为引子,牵起了一整段二战历史与台湾文化史,读来像是被作者拉着去逛集市的感觉。所以读完需要梳理一下,才能知道每个登场人物的来龙去脉,或许甚至永远无法知道全貌。书中的一个细节很触动我,战争结束了,并非狂喜或遗憾,而是懵,才是最真实的感受。
資料顯然未能很好地結合故事,小說的編織與歷史的結合也嫌處處見出斧鑿痕。間或有閃光亮點,但顯然不多。若論人情與地誌述寫的動人,我寧取格局較小卻更聚焦、也寫得更為靈動的《天橋上的魔術師》。 如以《天橋上的魔術師》的高標準看,則《單車失竊記》無疑是讓人失望的。《單》的很多情節架構,其實脫胎於《天》,但卻在很大程度上失落了《天》的動人情懷。
很喜歡書裡面說,作者是用三根現實的柱,加上七根虛擬的柱構築一本小說。看了吳明益第二本書,中華商場、西門町是他故事中不變的背景,我好喜歡作者用心地描繪自己的生活。 《單車失竊記》的故事有一點點像洋蔥或者蘋果皮,一直削開,相連在一起,媽媽、阿巴斯、甚至老穆都有故事,好多的人因為單車似粽子一樣,讓讀者一直摸索下去。我真的會相信,萬華曾有過一家叫做鏡子之家的咖啡廳,相信有一個台灣婦女真的嫁到了部落去居住,相信拍賣網站上有阿布、小夏這樣的收藏家,相信去動物園可能偶遇靜子,相信有人曾因為林旺去當大象志工。
虽然还是一副学生习作的样子(大概一辈子也成不了小说家了),题材帮了不少忙,但终于还行了。
作者后记的题目是:无法好好哀悼的时代。那个时代的人们都太沉默了,那么多人都是在沉默里消失不见—在小说里是真的失踪。又是一本读到书名就想打五星的小说,读完,内容也值得五星。非常格物(不知道能不能这样形容),台湾的自行车史、二战史、动物园史…用家族史的方式串起来。是啦,写法上有点老套哦,但就是很吃这一套怎么办?能戳中痛点的地方太多了。唯一可惜的是,听过台湾综艺里的台语,但小说里还是有很多台语看不懂,连蒙带猜的,神奇地却是大概可以模拟出音调,有些时候感觉跟上海话还蛮像的,比如,自行车也叫脚踏车。尾声最后的“骑行”略带奇幻色彩,像《大鱼》也像几米的绘本,那份空骑的体验在童年是纯粹的快乐,如今却再也回不到那份心情了。读完,还想去看大象。私心来看,脚踏车三个字永远首先与种种快乐和悲伤的回忆有关。
为了无能看清这个世界而写小说,因为内在的不安与无知而写小说。过去的灾难在小说里成为我们彼此交换的回忆,通过一辆单车便可以串起过去的全部历史,以及已经失踪的存在。
好故事
今天是「世界自行车日」。在骑行运动之外,单车还给人一种怀旧的感伤,经常维系着父辈的记忆。盯着编号苦寻被偷走的单车,满脸疲惫地拉着儿子回家,这部小说的很多场景都有德西卡电影的印记。但它真正的缘起是在《睡眠的航线》结尾,父亲抛下单车后一去不返,有较真的读者来信问那辆车去哪儿了?原本作者只需伪装诚恳地敷衍回应「您读的是小说」,小说的真实并不依靠事实才成立。然而吴明益想的是,虚构和现实的交杂中偶然也会出现「真实之柱」,但又无意让读者侵入生活。于是他选择把对旧物的记忆写进下一部小说,组装老铁马的零件,接触不认识的车主,向老师傅请教技术,在城市中搜寻被遗弃的单车。直到有一天,记忆废墟里的脚踏车动了起来,孤身上路的骑乘者由看不见的力量汇聚到历史的时间之流,透过脚踏车的频率和人物的呼吸,一同感受时代的悲伤。
没有看到简介后预想的好,历史的部分过于枯燥了,情节的部分又不够吸引人
一分给题材,一分给大象,一分给王德威的序。拼凑感很重的小说,虽有动人之处,读起来还是很难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