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的边疆
[美] 巴菲尔德
评分 暂无
本书是一本在中国边疆史研究领域内由“重新发现”拉铁摩尔到新的“边疆范式”形成的过渡时期的代表性作品。本书通过对两千多年历史时段之内游牧帝国与中原政权之间历史关系的人类学考察,提出了一个解释包括蒙古帝国在内的游牧大帝国兴盛和衰亡的政治和经济组织分析模式,并对中原政权与这些帝国的关系作了贯通性的研究。作者提出了边疆游牧力量在与中原政权接触时所交替采取的“外部边界战略”和“内部边界战略”问题,指出外族王
另一半中国史
高洪雷
评分 7.6分
蒙古帝国的兴亡
[日] 杉山正明
杉山正明蒙古史代表作 蒙古时代历史的研究是一项具有相当古老传统和积淀的领域。近些年来,特别是在日本,新的潮流不断兴起。所谓“新潮流”,就是让东方的汉文史料和西方的波斯语史料双剑合璧,跨越多语种史料的壁垒,从人类的统一视角来眺望当时跨越东西范围的整个“时代”的研究角度。从中得出的结论也完全不同于此前关于蒙古帝国和那个时代的普遍认识。本书也尽量吸收了这些最近的研究成果,也直截了当地叙述了专业论文里不
唐代粟特人华化问题述论
王睿
从草原到中原:拓跋百年
李凭
评分 7.8分
《从草原到中原:拓跋百年》讲述了北魏经过百年的曲折历程,终于成为正统的封建王朝。从北荒嘎仙洞,西徙盛乐,又至平城,最终迁都洛阳。从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到中原的农耕文明,拓跋氏响亮了一百年。 鲜卑拓跋部的融入,为汉族僵化的肌体输入了新鲜的血液。鲜卑拓跋部通过改变自己的面貌,推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而中华文明的发展正是由许许多多像鲜卑拓跋部这样的部族以贡献自己为代价换来的。 鲜卑拓跋部已成为历史,但是
匈奴史稿
陈序经
评分 8.3分
蒙古历史拼图
邹进
本书以关键词的形式梳理了明以前的蒙古史,作者参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叙述。全书分成草原帝国、蒙古人的“约孙”、黄金家族、统一蒙古的战争、前四汗、蒙古世界战争、南宋之殇、元朝的定制、诸神的信仰、蒙元与诸汗、重回金莲川等十一章,共105个关键词(即105篇文章),这些关键词可能是人名或部族的名字,可能是一次战争的名字,也可能是一种称谓或一项制度……每个关键词都是一个主题,可以帮助读者在较
丝绸之路上的西州回鹘王朝
付马
公元840年,称雄蒙古高原近百年的回鹘汗国破灭。回鹘部众西迁至天山南北两麓,以吐鲁番盆地为中心建立西州回鹘王朝。原属游牧文明的回鹘人吸收汉人及当地族群的文化,发展出独特的西州回鹘文明,深刻改变了中亚东部的族群和文化面貌。他们在9至13世纪控制着丝绸之路天山南北两道,是唐元之间中原与西方交流的纽带。本书展现的正是这样一幅历史图景,是丝绸之路经济繁荣的写照。 付马,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博雅博士后
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
[日]王柯
《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将中国的多民族统一国家思想的根源追溯到中国人对世界的原初认识,追溯到在这种认识之上的人类与自然之间建立的契约关系,以及为了遵守这种契约关系而形成的关于人与人之间、个人—共同体—社会—国家四者之间、文化与政治之间、权威与权力之间、民族属性与文化属性之间关系的认识。在这一宏观认识的基础上,作者梳理了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历史脉络、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思想在各个时代的发展演变。
阿尔泰山游牧者
陈祥军
本书是作者在阿尔泰山区富蕴县境内,长达4年多田野调查基础上完成的民族志报告。全书立足于阿尔泰山哈萨克游牧社会,以草原生态变迁为背景,围绕着“游牧民、草原、牲畜”系统性地研究了“游牧知识”,主要探讨了这套“本土知识”体系在生成、发展与变化过程中与草原生态的互动关系。 陈祥军,本科(2000)、硕士(2007)、博士(2010)分别就读于新疆师范大学外语系、新疆师范大学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民族学
墓志所见唐朝的胡汉关系与文化认同问题
李鸿宾
本书选取高车·拓跋、吐谷浑和粟特三个族群的个案为样例,将墓志资料与传世文献相结合并在充分参考中外同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三章对唐朝时期的外来族群在中原汉地的活动情况及其所反映的胡汉关系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考证,旨在阐释唐朝多族发展走向之诸种相貌及其因果关联,进而映现那个时代社会的主旋律。 作者:李鸿宾
蒙古帝国与其漫长的后世
★《兴亡的世界史》第4册,葛兆光、白岩松、高晓松、罗振宇郑重推荐 ★东起朝鲜半岛,西至多瑙河的史诗帝国——蒙古的铁蹄,从朝鲜半岛踏到多瑙河、东地中海沿岸,最盛时占据欧亚大陆近一半版图。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钦察汗国、伊儿汗国在各自的疆域中继承蒙古帝国的光芒。 ★从陆地角度看世界史,蒙古帝国统合欧亚大陆才是世界史的开端——杉山正明认为,蒙古帝国统合欧亚大陆才是世界史的开端,在此之后才有真正的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