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与地方
段义孚
评分 8.4分
本书阐述了场所与空间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文化的、经验的观点。作者认为,一个地方依赖于空间从一个地方向另外一个地方的移动,而空间依赖于地方从一个地方向另一个地方移动。因此,他们是相互依赖的。然后作者加入了时间,描述了地方、空间和时间这三者是如何的相互作用的。书中阐明了无论我们源自哪里,我们的所处的文化是如何的深入地影响着我们对于地方、空间和时间的理解。
从紫禁城到故宫
单士元
评分 7.9分
编辑推荐 这部作品,以深入浅出、小中见大的手法,把枯燥的砖木瓦石建筑物,赋予灵气,读起来不枯燥 内容简介 《从紫禁城到故宫》是在单士元先生1962年编著的《故宫史话》的基础上完善修订的。这本著作涵盖了明清两代王朝的皇城皇宫的规划设计施工档案和明清历史文献史料,用单老在故宫70年的经历倾注而成,全书自鼎建紫禁城而始,将紫禁城的营建制度
建筑思维的草图表达
[德]迪特尔•普林茨
评分 8.3分
建筑与绘画同属艺术,自古就有将建筑、绘画、雕塑合称为三大造型艺术的说法,许多建筑师都善于绘画,甚至一些建筑师在绘画方面的造诣与画家并无二致。 但建筑师有一种独特绘画方式,不是对已有建筑的表达,而是对从无到有、无中生有的建筑的表达,在建筑师的创造性活动中,不断地需要将头脑中的构想图形化,形体、空间,甚至场地氛围都需要通过这样的图画来进行表达,因为这是一种呈现设计意
欧洲大教堂
朱子仪
评分 7.3分
本书主要选取欧洲79座宏伟的教堂进行建筑风格分析,穿插建筑的历史和趣闻轶事;书后另有30座比较著名的教堂简介,可以说本书囊括了欧洲大部分知名教堂,读者通过阅读本书能够比较清晰地了解不同时期教堂的建筑风格和历史沿革。
Ultra-Modernism
Edward Denison
评分 暂无
The first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was fraught with global tensions and political machinations. However, for all the destruction in that period, these geopolitical conditions in Manchuria
建築的元素
Pierre von Meiss
1986年首次出版,感知性+觀念性的建築永恆之道,最新增訂版 可信的基礎,啟發正確建築觀,30年歷久彌新經典導論 最恆久的原理原則 VS 最值得一學的設計理論 交通大學建築所講座教授暨人社院院長 曾成德 選書導讀 「馮麥斯希望為建築學習揭櫫的是『設計的理論』,也稱之為『方案的理論』。『設計』與『方案』不
城市建设艺术
卡米诺•西特
评分 8.9分
《城市建设艺术》1889年首次出版,西特考察了大量中世纪的欧洲城市与街道,通过平面图和透视图的相互参照,分析真正被大众喜爱的城市空间形成的原因──并不一定是宏伟的宫殿和大尺度的广场,而是错落有致、互相呼应、如画的市内风景。强调自由灵活的设计,建筑之间的相互协调,以及广场和街道组成围和而不是流动的空间,总结出适合城市建设的艺术原则。
梁思成《图像中国建筑史》手绘图
梁思成
评分 9.7分
梁思成《图像中国建筑史》手绘图 规格:385×300毫米 内文:75克仿古轻型纸 页数:35页 装帧:筒页线装 出品:读库 本书源自梁思成先生绘制的《图像中国建筑史》插图。原件已由林洙先生捐献给国家图书馆,为这次出版,林洙先生特意请国图翻拍了原作交由我们使用。可以
藏在木头里的灵魂
佚名
评分 6.3分
- 18世纪法国传教士笔下绝美中国建筑首次面世,完整重译十八世纪法文原版,体会深刻人文情怀与历史感情,探求传统文化之美。 - 188幅精雕细刻的工艺尽显中华自古至今的工匠精神! 《藏在木头里的灵魂:中国建筑彩绘笔记》是一本描绘介绍中国建筑的画谱手稿,完成于十八世纪,作者是姓名 、履历已不可考的法国传教士。原书分上下两册,共包含188幅绘画。上册主要是
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
[美] 巫鸿
评分 9.2分
以圭璧钟鼎为国之重器的礼制艺术时代如何兴起,又如何逐渐衰亡,演变成以宗庙、宫殿与墓葬为主体的建筑性纪念碑时代?长安,这个从土木方兴时起就不断被重塑的城市,如何彪炳不同时期统治者的荣耀?一座座零散而无言的坟茔和祠堂,如何诉说历史长河中一个个普通家族的懿德?而这些具有明显公共意义的礼仪美术传统,又如何在汉代以后转化为艺术家打造个人历史的艺术行为? 本书尝试打破美术史研究中的门
废墟的故事
评分 8.8分
寒烟衰草,古木遥岑,丰碑特立,四无行迹,观此使人有古今之感。 以木结构为基础的建筑形态造就了中国古代与西方截然不同的“废墟”观念,极少表现废弃人造建筑的绘画传统以独特的方式传达时间的流逝。传统中国对“往昔”的视觉感受和审美在历史的进程中与西方文化碰撞、交互,由此诞生了一种全新的现代中国视觉文化;而抗日战争结束以后,当中华民族走出了那个满目疮痍的时代,那些昏暗而危险的废墟应
建筑改变日本
[日] 伊东丰雄
评分 8.1分
“建筑是为了创造人们可以持续生活的环境,所以,没有一件工作可以被认为是与建筑无关。”——伊东丰雄 ——————————————————————— ▲ 日本建筑大师、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伊东丰雄最新作品 一次摇撼日本东部的大地震,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令伊东丰雄四十余年的建筑师生涯迎来了某种“轮回”。在各个巨型都市中,建筑已然沦
德里纳河上的桥
[塞尔维亚] 伊沃·安德里奇
评分 9.1分
《德里纳河上的桥》这部表现形式新颖别致的小说,仅用20多万字的篇幅就概括了一个国家450年的历史。它既准确地描述了几个世纪以来维合格勒城一系列的重大历史事件,也细致地勾画出一幅幅情趣盎然的生活场景,成功地塑造了几十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典型人物。 德里纳河上的桥即是作者构思的焦点,几乎成了小说主人公的化身。它在地理上连结着东方和西方,在时间上联结着过去和现在。“桥”,它更像人民
古典建筑完全手册
[英] 罗伯特·亚当(RobertAdam)
本书多方面的手册追溯了古典建筑的历史和现在,并含括了古典设计方方面面的详尽实例。本书的特色之一,是图片材料和讨论对象对页排列的表现形式。德里克·布伦特纳尔的插图经过苦心调研,图文的位置排列让读者在一瞥之间就能理解古典主义各方面的特征。本书演示了建筑语汇贯穿我们文化的广泛程度,并制定了正确应用其法则的重要指南。
中国纪行
[日] 伊东忠太
★《中国纪行》一书是日本建筑学巨人伊东忠太进行建筑考察旅行后出版的《见行学纪》中的中国部分。作者通过观察、描绘,记录了作者在中国考察时的各种所见所闻。 作者通过文献研究法、考察实测法和文字考证法,按照不同地域,对中国建筑、水文地貌,以及人文风貌都进行了深度考察和研究。书中有大量作者实地拍摄或手绘的建筑及构件图片共计百余幅,涵盖了地图、建筑临摹、风景草绘、实物素描等。这些手
云冈日录
[日] 木下杢太郎
★探寻云冈石窟佛教造像的艺术渊源与美学发展 ★力求无限接近中国造像美学发展真相 ★展示中国古代人们的审美取向与精神境界 **************************************************************************************** ★《云冈日录》是
认识建筑:丰子恺建筑六讲
丰子恺
评分 8.7分
丰子恺艺术启蒙系列:正如钱锺书先生在《围城》中所言,“教授成为名教授,有两个阶段:第一,讲义当著作;第二,著作当讲义”,丰子恺先生的教学和创作生涯亦是如此。从1919年到1943年,丰子恺先生先后任教于上海专科师范学校、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上海艺术大学、重庆国立艺专、浙江大 学,从图画教师逐步成为美术教授、知名画家,其讲义先后出版为艺术专著——《西洋美术史》(开明书店/1928)、《
符号帝国
[法] 罗兰·巴尔特
1966年,罗兰·巴尔访问日本。此后,他又两次到访东京。对巴尔特而言,日本之旅充满想象、体验以及愉悦。“我得到了一种完美的、强烈的、既深沉又微妙的快乐。”在1970年成书的《符号帝国》中,巴尔特把日本人生活的诸多方面均看做是日本文化的各种符号——语言、膳食、游戏(柏青哥 )、城市、文具店、诗歌(俳句),甚至眼皮,这些“能指符号”背后都有着丰富的意义。在巴尔特看来,日本文化现象的精髓便是具有禅
中国建筑史
(日) 伊东忠太
评分 8.2分
伊东忠太是日本著名的建筑史学家,曾先后六次来华开展建筑考古活动。本书是其对中国建筑进行全域性的普查之后出版的《东洋建筑之研究(上卷)》的中译本,其中第一篇《中国建筑史》是建筑史上第一部较全面、系统论述中国建筑历史的著作。 作者运用文献研究法、考察实测法和文字考证法,按照历史朝代和不同地域,以深入中国腹地获得的第一手调查资料和厚实的汉学基础,对中国古代建筑进行了深度考察和研
从绘图到建筑物的翻译及其他文章
Robin Evans
评分 9.6分
《从绘图到建筑物的翻译及其他文章》是建筑历史与理论家罗宾·埃文斯的文集,收录了作者自1970年到1990年间颇具影响力的文章。绘图是建筑知识和建筑实践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工具和媒介,埃文斯将图视为一个自为的媒介,探讨了不同图示表达与建筑物之间的关系。此外,本书还收入了作者对建筑师与建筑颇具批判性和启示性的分析和解读,以及对建筑与日常生活和社会需求之间具有洞察力的解释。
地形学故事
David Leatherbarrow
评分 9.0分
地形学从建筑与土地的关系入手,受到现象学和后结构主义理论的影响,在思想和方法,理论和实践中,借鉴多门学科,形成了跨学科(景观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材料学等)的研究方向,早已突破了地球本身的地质构造和自然生物的覆盖所产生的基础地形学,潜移默化地从多个角度改变了建筑设计的对象、方法和策略,成为近十几年来建筑界研究的一个热点。《地形学故事:景观与建筑研究》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对于土地的阅读方法
霓虹黯色
郭斯恆
「霓虹黯色」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之信息設計研究室 (Information Design Lab) 的霓虹招牌研究專案之一,此項研究由 2015 年 8 月開始,研究團隊從尖沙咀徒步走到太子,途經佐敦、油麻地、旺角,踏遍15條主要馬路和40多條街道,除此之外,研究團隊也走到灣仔、銅鑼灣、荃葵青、深水埗和西貢等地方,記錄了超過500多個霓虹招牌,團隊透過攝影實地記錄還未拆卸的霓虹招牌,這好讓讀者
结构设计讲义
内藤广
这是设计了“海洋博物馆”“安昙野chihiro美术馆”“牧野富太郎纪念馆”“岛根县艺术文化中心”等广受赞誉的作品的建筑师在东京大学土木系所开课程的讲义集。从古代罗马的砌筑结构、拱形结构到近代建筑的钢筋与混凝土,直至被重新评估的木结构,从实际处理物质材料的性格和手法,追溯其背后历史的、时间的、靠前的维度。作者传达出“设计是从源头上对人之本性的思考”的观点,并馈赠年轻人以“设计的心”和“独立思考
词语与建筑物
[英]阿德里安·福蒂
评分 9.3分
这是一本历史理论著作,也是迄今为止最重要、使用范围最广的研究现代建筑种语言和建筑关系的专著。本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以主题和历史叙述相结合的方式,在理论层面上梳理了建筑中语言的意义、作用和演变;第二部分重点论述了形成现代主义建筑话语的一些重要语汇,追溯了它们的起源以及历史演变过程。
不只中国木建筑
赵广超
对传统的每一次深情回望,都让我们心生敬意。这是一本可以让你很享受的关于中国传统木建筑的普及读物,然而又不只是讲中国传统木建筑,更是讲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艺术。 作者赵广超先生从“家”开始,述说中国人将“家”与自然共处一室,把你带入中国传统木建筑的大门,接着是伐木、文字 、高台、标准、结构、斗栱……四合院 、风水、园林、装饰等篇章,没有教科书的刻板,有的是谐趣甚至诗意
被误解的包豪斯
张云亭
评分 7.6分
本书是一本带有强烈主观特色的讲述西方建筑史的图书。书中作者重新梳理了包豪斯短暂的历史成就、包豪斯风格、包豪斯教育体系和包豪斯理想等。作者还亲自到德国拜访了包豪斯的三次迁徙之地,在各地的档案馆进行了相关文献研究,同时,她还采访了超过20位如今仍然与德国包豪斯领域相关的从业 者。这让她得以跳出传统包豪斯历史研究仅仅是根据历史线来写作的方式,将历史从过去延续到现在。 “关于包豪
北京的城墙和城门
[瑞典]喜龙仁
建筑意义上 梁思成说,北京的伟大是“世界现存中古时代都市”无可比拟的。 美国建筑学家贝肯说,北京城是“地球表面上”无可比拟的的个体工程。 丹麦学者罗斯缪森说,北京城“是世界的奇观之一”。 文化意义上 林语堂说,这里的“每一块石头和每一棵树,以及每一座桥都有历史和古迹的”。
金色天国
王南
评分 8.6分
“建筑史诗”由建筑学者王南撰写,拟出版四卷二十四册(已出版九册),内容涉及汉、唐、宋、元、明、清、东西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等古今中外的建筑,每册用几万字、上百幅图片的篇幅,以深入浅出的文风和丰富详实的资料,写透一座建筑或一组典型建筑及其血脉传承,纵横捭阖,条分缕析,向读者勾勒一幅恢弘的建筑史画卷。 《金色天国》是“建筑史诗”系列第一卷第五本,原载于《读库150
特色小镇
孙文华
为了推进中国城镇化进程,各个部委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提倡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推进特色小镇的发展。从中央到地方政府,特色小镇建设已经成为未来规划、建设的重点,也成为社会广泛讨论的热点话题。 华夏幸福基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周边重点布局了固安、廊坊、香河等地的地产项目,在雄安新区成立之初,一举成名,成为地产界的一匹黑马。这本书是前华夏幸福产业小镇总经理孙文华集特
长夜的独行者
张琴
童寯,字伯潜,中国当代杰出的建筑师、建筑教育家。依他的故友、著名建筑师陈植的看法,“老童是中国建筑界在理论、创作、著述、绘画方面唯一的杰出全才。” 青少年时,童寯曾师从于桐城吴闓生,打下深厚的古文功底,对中国古典诗词也颇有研究,倾心于其中淡泊隽永的意境。后又师从著名山水画家汤定之,娴熟于传统的绘画六法。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期间,屡次在全美建筑系学生设计竞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