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灯互照
刘大先
评分 暂无
书分为两个部分,上编为新世纪以来的十年少数民族文学编年综论,在广泛收集、述介、评论当年作品的基础上提炼出该年度*为典型的文学现象、热点、创新与问题,并由此生发出理论思考,包括文学技巧的美学试验、性别意识与族性表达、情感结构的转型、主旋律的民族表达、底层的多元声音、母语文学与翻译、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地域文化与民族形式等诸多层面,它们构成了既与主流文学想通,又有自身特殊性的问题。下编则是少数民
贞下起元
伴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在政治、经济、社会到文化、情感与精神生态的变迁,文学及其话语发生了深刻的转型。贞下起元,周流不息,本书立足现场,以批评为方法,在重释“当代”的基础上重思“文学”,梳理晚近四十年来中国文化发展的脉络与谱系,厘析观念与思想的时代特质,拈取历史、传统、德行、国家、世界、生活、资本、记忆、媒介等关键词,就它们与文学的互动实践展开具体分析,进而寻找某种未来的可能性,以期勾
八旗心象
评分 7.6分
本书以晚清民国的旗人及其文学为研究对象,将其置入政治、经济、社会、军事乃至国际关系的关联性语境中,展开跨文学、历史与区域研究的对话;体察旗人在时代语境中经历的情感、思想、文化认同与美学追求的嬗变,阐发旗人文学的普遍性意义。 百年的蝉蜕蝶变,敞开旗人的叙事与抒情、心灵世界与精神空间,从国语骑射到满汉一家,从旗民分治到中华民族共同体,在因地制宜、移风易俗与人民共和的历史转型中
从后文学到新人文
评分 9.2分
本书以“后文学”到“新人文”为线索,在描述晚近三十余年新兴的文 学/文化现象的基础上提出一系列相关理论命题,它们包括赛博格的现 实与书写、碎片化时代总体性思考的可能性、后革命时代历史感的确 立、“传统”的发明与使用、“真实性”话语的诗学与政治学、文化多 样性的资源及其危机、世俗化时代的信仰及其表述等,并对“抒情传 统”“华语语系文学”和“文化多元主义”等话语进行了论辩。
文学的共和
中国多元族群文学的历史遗产与发展现实,显示了重新估量“文学”、正典标准、批评律则、美学风格的可能性。作为“人民共和”(政治协商、历史公正、民主平等、主体承认)的产物,“文学共和”(价值的共存、情感的共在、文化的共生、文类的共荣、认同的共有、趣味的共享)通过敞亮“不同”的文学,而最终达致“和”的风貌,是对“和而不同”传统理念的再诠释。本书以史、论、文本、影像、田野五个部分的立体结构,全面呈现从
现代中国与少数民族文学
评分 9.4分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化研究”成果。 少数民族文学作为复杂而充满活力的边缘表述,与现代中国的结构性转型纠缠在一起。作为一种“中国研究”的切入点,它的可能性与限度体现于同一性与差异性的博弈之中。参差多样的各少数民族时间与空间认知模式在现代发生了一体化的变局,从而引发了历史与书写、地理与想象的多重化约过程,少数民族文学的探究有助于我们重新绘制现代中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