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世家与文学传承
徐雁平
评分 8.1分
徐雁平的研究始终立足于对原始文献的深入发掘和细致解读,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问题,因此他的论述常有独特的视角和穿透力。通过他的细致梳理,清代文学史呈现出它的某些常态,即由具体的人物和活动方式构成文学史的原生态。这是前代文学史研究很少能做到的,只有文献无比丰富的清代才有条件,徐雁平很好地利用了这一条件,所还原的历史细节不仅充实了我们的文学史知识,也展现了历史研究的真正魅力。
编织的艺术:萧穆日记中的书籍与文学世界
评分 9.2分
萧穆(1834-1904),桐城派著名学人,其日记自咸丰十年至光绪三十年,洋洋二百万字,连续性、记录性强,内容丰富,反映了清末的学术及风气,史料价值高。其日记所 记人与事,桐城、南京、上海等场域,皆与书籍有关,其一生活动也与抄书、藏书、刻书、编书、校书、印书、著书、售书等相关联。《编织的艺术——萧穆日记中的书籍与文学世 界》为“日记研究丛书”新一种,从萧穆日记文本出发,从书籍的独特视角,研究
清代的书籍流转与社会文化
评分 8.9分
《清代的书籍流转与社会文化》专论清代之文献文化,其基本思路是关注社会中层与底层,尤其是区域社会的“书群”,以体现清代文献的时代特色和本土特色。本卷强调,文献文化史要研究“动态的文献”或者有“社会情缘的文献”,具体而言,是既要关注文献的内容与物质形态呈现(如家集、新学书籍、日记等新文献形态),关注文献之著述、编辑、刊印、流通、阅读等环节以及每一环节所牵涉的行为动机,又要关注所关联的环节与人群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