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牺牲的“局部”
马俊亚
评分 8.6分
【内容简介】 《被牺牲的“局部”:淮北社会生态变迁研究(1680—1949)》为区域社会经济史的经典著作,初版于2011年北京大学出版社。自问世以来即引起广泛地影响,颇受好评,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今次作者全面修订,在以往的基础上又多加考证、爬疏,使所用材料更加准确与丰富。 本书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和作者多年来所做的田野调查,主要分析了自清以来至民国前期中央
区域社会发展与社会冲突比较研究
评分 8.3分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江南与淮北的社会变迁可以说是“乾坤大挪移”式的。淮北曾领先或至少不落后于其他地区达3000年之久,在唐以前,长期被视为“鱼米之乡”;而最近一个千年纪则完全衰落,成为经济、社会及生态欠发达之地。江南却在近1000年以来稳步向前发展,南宋时代,太湖流域成为国家的核心地区,有“苏湖熟,天下足”的美誉。明清以来,随着社会的相对安定,纺织技术的进步,江南已遥遥领先于中国其他地区,更
区域社会经济与社会生态
本书从独特的社会生活角度,对明清以来江南社会经济、淮北社会生态进行分析与考察,包括近代江南社会经济形态、明末以来的淮北社会转型等一系列重要论题。作者尤其对明末以来淮北地区的暴力崇拜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评分 8.9分
本书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和作者多年来所做的田野调查,对明清以来淮北社会生态变迁的历程及其原因进行了深入探讨。分析了治水、漕运和盐务等政策对淮北的地理、河道、水文、物产、民性及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等的塑造乃至扭曲作用。认为淮北地区之所以从唐宋时代的鱼米之乡演变为穷乡瘠壤,主要是封建中央政府以“顾全大局”的名义而有意牺牲这一“局部利益”的结果。
日军毁劫与江南地区经济衰变(1937—1945)
评分 暂无
本书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础重大项目《中国经济抗战研究(1931—1945)》丛书中的第一本。本书以日据时期京沪杭地区的经济发展为主要研究对象,指出日本对沦陷区的经济政策主要是破坏、掠夺和限制利用。由于日军的掠夺,向来被誉为鱼米之乡的京沪杭农村,在日据期间长期处于饥荒中,甚至出现易子而食的惨况。整个京沪杭农村的副业经济,包括蚕业、林业、棉业、渔业和手工业等均惨遭破坏,受灾破产的农村人
江苏风俗史
本书是“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研究成果,由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马俊亚教授完成。作者按时间顺序,对江苏风俗史做了系统梳理,从旧石器时代到民国时期,逐一分析相关风俗的起源与流变,并注意区别苏北、苏南不同地域及不同时代的风俗流变。《江苏风俗史》中每章分三至四节,分别从服饰、饮食、住居、节日、婚姻、生老、丧葬、信仰、医药等方面,对当时的文化及其流变进行详细考证。《江苏风俗史》史料扎实,引据充分,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