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给大家的诗经2
李山
评分 暂无
我们讲《诗经》,是把它当成一部文化经典来读。过去我们过于强调它的文学性,结果是注重国风,造成了一种印象,好像《诗经》里就只有一些爱情诗、劳动人民反抗压迫的诗,这是不对的、残缺的,是“五四”以来对这部经典的认识产生偏颇的结果,也可以说是因为反封建,也同时把《诗经》的经典意义反掉了,这是不划算的。可以简单地说,我们这个民族是唱着《诗经》建立自己的精神传统的,这是何等重要啊。就像古希腊人,看着悲剧
讲给大家的诗经
评分 8.8分
有2020年10月5印本 李山,1963年生,河北新城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先后师从启功、聂石樵、夏传才等学界诸耆宿,在《文学遗产》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经典文献的诗学读法》等在学术界有较大影响。出版多部著作析读礼乐文明的精神建构,主要有《诗经的文化精神》《对话诗经》《诗经析读》等。2006年被选为北京师范大学本科教学“十佳教师”;
先秦文化史讲义
评分 8.5分
《先秦文化史讲义》从中国文化的考古时代写起,至“百家争鸣”结束。作者通过自己二十餘年的思考,努力阐释一个民族生活方式的由来。这一时期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奠基期,可分为两大阶段:一、文化创始期,包括西周及此前的历史阶段。主要讨论了多元发生、族群众多的史前文化如何融铸为一个统一的民族和社会,这一方式又显示了怎样的“中国特征”;西周的崇法制如何凝聚成了影响后代几千年的精神传统。二、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中
《诗经》的创制历程
本书是作者在吸收学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诗经》一些篇章作品进行年代判断,其论证方法主要有三:一、记载有相关内容的文献,二、作品本身的风格差异,三、青铜铭文、竹简等出土材料与诗篇内容的关联。作者以此得出了三百篇文学进程的新认识:诗篇从宗庙的集体性歌舞唱词,到回顾历史、发现生活,再到个体抒情,五百年间文学的变化和民族精神的建构朗然在目。 李山,1963年出生,河北新城人。
课本里的《论语》
北师大名师李山老师倾情打造,带领孩子一次读通读透《论语》,给孩子铺就受益一生的人文底色。康震倾情推荐。《论语》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七十二弟子的言行,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儒家极为重要的经典,也可以说是中国经典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宋代朱熹将其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四书”是古代文人士子读书目,对中国人的思想与价值观念、一言一行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书是北师大教授、《百家讲坛》名师李山老师特
诗经析读
评分 9.1分
本书是著名《诗经》研究专家李山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对《诗经》的每一篇作品进行详尽的注释、解说。结合历代文献,参阅众多的前人研究以及出土文献的研究成果,推敲《诗经》每一篇的主题。重视诗篇的创作年代,结合礼仪恢复《诗经》本为歌唱的原生态,结合西周“礼乐文明”的文化、精神的内涵及其与《诗经》的关联深入考证,联系历代学者的评点,兼具实用性和可读性。 本书为精装插图本,选取古人所绘制的《诗经》图片,
风诗的情韵
评分 8.6分
《风诗的情韵》是国学名师李山教授潜心研究20年心血之作。书中以《诗经》中160篇国风作品为底本,广泛涉及婚姻、家庭、恋爱、农耕、狩猎、战争、劳役等题材,内容丰富多彩,似多棱镜,如万花筒。李山教授运用周代重视婚姻关系等古代文史知识,结合《诗经》具体篇章,以最浅白的语言、最有趣的角度娓娓道来这部比《论语》更原生的国学经典,使普通读者不再对《诗经》中流传千古的动人篇章望而却步。 <p
司马迁的坚守与超越——讲给大家的<史记>
本书是李山老师对《史记》这部著作的再解读,从《史记》的“史底文面”着眼,观察并透视司马迁作为史学家和文学家在书写历史时对个人情操的坚守与其超越时代的眼光。作为史学著作,《史记》尽最大可能真实地再现了三千多年以来王朝的兴衰治变;作为文学著作,司马迁上承《春秋》要旨,以冷峻的目光审视历史的流转变化,以长时段、多角度的笔法描绘历史在变化中给人带来的思考。本书从《史记》的成书、写作的结构到具体人物的
中国文化史
本书对中国文化史的分析主要选取了地理环境、文化形态的形成、民众的历史表现、影响中国文化发展的几位思想家的主要观念及古代政治、经济及近代化进程中一些大的问题来讨论,是一本在内容上有巨大丰富性的书,除了关注最具原创性的传统文化精神之外,还对造成了显著生活事实、具有广泛影响的多种文化现象加以考察,能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本次修订作者根据授课实际情况,对内容有所删改,更符合当下高校传统
诗经应该这样读
评分 8.9分
西周礼乐文明的精神建构
评分 8.0分
本书系刘扬忠和蒋寅主编的“古典文学与华夏民族精神建构”丛书之一种,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山的个人专著。 西周是中国文化的孕育期,作为“古典文学与华夏民族精神建构”总课题的子课题研究之一,《西周礼乐文明的精神建构》主要探讨了西周时期礼乐文明的发展和精神嬗变,内容涉及礼乐文明精神的内涵及其文学表现,探讨了礼乐文明建构及其嬗变的历史过场。其中对西周中期文化创建高潮期的
三教九流大观(全三册)
评分 8.7分
历代高僧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