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帖鉴定概论
仲威
评分 9.2分
《碑帖鉴定概论》是碑帖鉴定方法论的总结,是作者近二十年碑帖鉴定实战的经验所得。《概论》的撰写工作,得益于上海图书馆的海量碑帖收藏和众多善本精品,此书内容翔实,非寻常图书馆、博物馆研究人员所能胜任。在碑帖鉴定领域中属于首创。 此书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1、碑帖鉴定总论;2、碑帖拓本的形式与内容;3、碑帖拓本的称谓;4、碑帖鉴定的参照点;5、碑帖作伪的手段与
宋会要辑稿(全16册)
刘琳
评分 9.4分
《宋会要辑稿》是清代嘉庆年间由徐松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宋代官修《会要》之文。全书366卷,分为帝系、后妃、乐、礼、舆服、仪制、瑞异、运历、崇儒、职官、选举、食货、刑法、兵、方域、蕃夷、道释等17门。内容丰富,卷帙浩大,堪称宋代史料之渊薮。但因辑录稿文字错误繁多,向来视为难读。现经四川大学古籍研究所的专家历经数十年点校整理,成为可供学者利用之书。
史讳辞典
王建
评分 暂无
《史讳辞典》内容简介:避讳是忌讳的一种,是在语言运用中的一种表现。“史讳”即是为了避免使用帝王或尊长之名以及出于禁忌或厌憎等原因避免使用某些特殊字的现象。早在春秋初期,避讳就已被看作是一门学问,流传至今。《史讳辞典》正是这样一本学习研究避讳学的专著。全书所收之避讳用例,取自古今学者的著述,包括原著及对原著的注解。本辞典以讳字为字头,讳词为词条,释义中只指出其本字或本词,并指出避讳原因。所列条
唐前志怪小说辑释
李剑国 辑释
唐前古小说,以志怪为主,其为文章渊薮,艺苑巨彩,唐代志怪小说承其余泽,于是大放异彩,而至历代诗文曲词,更采为典实养料。志怪小说之全书,大部分已散佚,散见于类书中,而此书勤求诸书,搜罗佚篇,慎重校勘,比较异同,调理源流,将唐前志怪按其发展时期分为三编:起源形成期与发展期先秦、两汉为第一编;鼎盛期魏晋为第二编;南北朝为第三编。在唐前百余种志怪书中,本书罗择佳制,采收卓然可观之作,共200余篇,在
中古的佛教与社会
刘淑芬
评分 8.2分
本书是台湾著名学者刘淑芬关于佛教与我国中古社会关系的论集,收入“社会· 经济·观念史丛书”。本书涉及中古社会民族、政治、民俗丧葬、养生等诸领域,以多种视角反映出当时佛教与中国社会互相渗透、影响的立体景观。其中有关北方少数民族与灭佛、宦官与佛寺兴建、斋戒与断屠、福田思想与社会公益事业。中国撰述经典与民间佛教、露尸葬、塔葬等对中国葬俗的影响、寺院茶汤丸药的普及等内容,尤其具体深入。本书观点新颖,
逸周书汇校集注(全二册)
黄怀信
评分 7.7分
《逸周书彙校集注》(上下)(修订本)内容简介:《逸周書》之名,最早見於許慎《說文解宇》《漢書·藝文志》則稱做《周書》。如謝墉為抱經堂本作序所說,『周書』本以總名一代之書,猶之『商書』、『夏書』也气由於《尚書》中已有《周書》,把《漢志》著錄的《周書》七十一篇改稱《逸周書》,是比較方便的。今傳本《逸周書》未有序,列舉七十篇標題,加上序本身,恰合七十一篇之數。
白话本国史
吕思勉
评分 9.0分
本书初版于1923年9月,是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虽是一部学术性的专著但预设的读者对象却是青年学生,史识丰富,笔调流畅,数年内不断重印再版,是二三十年代发行量最大的一部中国通史。《白话本国史》的史分期最有特色:周以前上古史,秦朝统一到唐朝全盛为中古史,从唐朝安史之乱至南宋为近古史,元朝至朝中叶为近世史,西力东渐以后为最近世史。作者认为:春秋战国“是三代以前和秦汉以后社会的一个大界限”
曹植集
【三国魏】曹植 著
评分 8.6分
曹植,字子建,汉、魏之际才华横溢的诗人、辞赋家和散文家。其《洛神赋》《赠白马王彪》流传千古,其坎坷的人生际遇令人扼腕。本书将《曹集铨评》《曹集考异》合为一编,凡十二卷,为清代曹集考订成果的首次完整结集出版。 曹植(192—232),字子建。魏武帝曹操第四子,魏文帝曹丕同母弟。曹植是汉、魏之际才华横溢的诗人、辞赋家和散文家。兼擅各体,在诗、赋、文等多个领域都成就极高,其诗
白话文学史
胡适 撰,骆玉明 导读
本书为胡适论述的白话文学史,在中国文学目前同样具有开创性的、里程碑的地位。作者以全新的思路与结构框架,揭示中国文学发展的规律和特质,其突破性的成就具体表现在:打破了前人文学史研究的狭隘框限,把视野伸展到了经典作家作品以外的广阔领域,大拓阔了中国文学史的内涵;研究方法上,注重纵向的考查与横向的比较;跳出传统的思维偏见,以全新的审美观和价值观评判中国古代文学。 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
人间词话
王国维
《人间词话》一书乃是王国维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向来极受学术界重视。 王国维,初名国桢,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晚号观堂,又号永观,谥忠悫。浙江省海宁人。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王国维早年追求新学,接受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影响,把西方哲学、美学思想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相融合,研究哲学与美学,形成
李白诗选评
赵昌平
评分 9.3分
本书将“诗仙”李白的一生分为“蜀中初学与辞亲远游”、“初游东南与回向江汉”、“酒饮安陆与初入长安”、“寄家东鲁与二入长安”、“南北漫游与变乱前夕”、“报国蒙冤与流寓客死”六个时期,精选精评代表性诗篇81首(另附“未编年诗”11首)。逐首考其创作时地,参稽众说,裁以己意,以搏虎之力撰普及读物,体现出严谨不苟的治学精神。注释简明扼要,甚便初学入门。评赏尤为精彩,一是注意联系李白生平及唐朝历史,以
顾曲麈谈 中国戏曲概论
吴梅
《顾曲麈谈》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在于曲律论,吴梅用极简练的文字揭示了宫调的实质,为现今曲学理论广泛采用。制曲范畴则兼顾戏曲的文学鉴赏和社会功能,对前代的。 《宋元戏曲概论》对戏剧发展史作了拓展,尤其是王国维论著未论及的明清两代殊有贡献。吴梅凭借私人藏书,开出明清两代的曲目、剧目,有筚路蓝缕之功。 吴梅(1884-1939),字瞿安,号霜厓,江苏长洲(今苏
古文观止译注
[清] 吴楚材
吴乘权和吴大职是叔侄二人,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吴乘权字楚村,博览经史,学识丰富,一生以授馆为业,所著除《古文观止》外,尚有《纲鉴易知录》传世。吴大职字调侯,秉承家学,颇有才气。他同叔父吴乘权一起在家乡“课业子弟”。《古文观止》就是他们教授弟子诵读古文的讲义。
当代中国哲学史学史
乔清举 著
评分 8.3分
本书是对建国以来至1999年五十年间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全面回顾与反思。作者对此五十年间的事件、著述、文章、讨论进行了全面的收集整理,发掘出许多过去不为人知的材料,较为完整地呈现出了1949年以来大陆中国哲学研究的历史进程,可谓中国哲学史学史的鸿篇巨制。其资料之翔实和丰富,令人叹为观止。在扎实收集资料的基础上,作者把1949年以来的中国哲学史研究作为对象进行反思,站在逻辑的高度,以民族理性成熟为
末法时代的声与光
张霖 编
张晖遽然离世后,各方师友自发撰写了一批纪念文章,发表在读书、上海书评、南方周末等各大媒体,以及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很多素不相识的读书界、学术界的人士和网友也自发发表文章、评论,组织纪念活动,引起了整个文化界的关注和不小的震动。《学者张晖别传》由张晖的夫人张霖选编而成,正书名“末法时代的声与光”取自张晖自己的话,代表张晖的理想精神和时代价值。全书第一辑是自传部分,主要由作者回忆童年的文章和日记组
周邦彦词集
(宋) 周邦彦
《周邦彦词集》主要内容简介:宋代的文学创作体裁丰富,门类繁多,成就之大,以词为翘楚,一向被公认为是我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期。宋代词坛名家辈出,各种不同的创作流派和不同的词人群体,形成千岩竞秀、百花争艳的精彩局面。词人们纷纷以词这种文学样式模山范水、传情达意,将词便于言情体物、摹景写态的特点发挥到极致,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周邦彦是生活在北宋时期集大成的词人之一,谈词论道者,无不赞誉邦彦妙解音律
花间集
赵崇祚
《花间集》是我国五代后蜀时赵崇祚编的一部词集,它收录了晚唐止代时期温诞筠、皇琢松、韦庄、薛昭蕴、牛峤、张泌、毛文锡、牛希济、欧阳炯、和凝、孙光宪、魏承斑、尹鹗、毛熙震、李洵等十八家词,共词,共五丰首,分为十卷。这是现存最早的词总庥。所收词的内容多为女子生活,表达男女相思之情。五代时期,中原动荡戎马倥偬,天下岌岌,笔观难安。西蜀、南唐因地处编僻,君苫尚可苟且偷安,寄情声色。《花间集》就是在这种
《春秋》经传研究
赵生群
本书是关于《春秋》经和左氏传的研究的总结性的著作。关于千百年来聚讼未决的众多学术问题,作者一一详加剖析,折衷其说,可谓《春秋》经传研究的阶段性著作。 赵生群1957年生,江苏宜兴人。文学博士。主要论著有《史记文献学丛稿》、《太史公书研究》,发表文史学术论文约70篇。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徐霞客游记
(明)徐弘祖
评分 9.5分
《徐霞客游记》是以日记体为主的中国地理名著。明末徐弘祖经34年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世传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数种。主要按日记述作者1613~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
盟约
陶金
《盟约:道教法箓的精神内涵与授度仪式》的写作思路来源于我在芝加哥大学留学期间对于此前所整理法箓相关资料的重新审视与思考。以法箓授度为楔子,我逐渐意识到“盟约”这一概念在道教义理中具有极为核心的位置,而“道民”这一群体则是早期道教教团的主要信徒构成。由此,在道教义理亟待重整的今天,对于法箓及其背后一系列玄义妙理的发掘、理解与阐释便显得极有必要。宗教义理的当代化阐释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其需要长时
宋金交聘制度研究
李辉
书稿分五章,探讨宋辽关系对宋金关系的影响,对南宋聘使制度进行了深入研究,重视不同时期聘使制度的变更现象。对南宋国信使的任用情况进行考察,以了解不同时期宋金交聘之特点。对金国的聘使制度进行考察,认为金的聘使制度与辽更为接近。对涉及宋金交聘的部分史料进行专题研究。并以《南宋国信使表》《金国国信使表》作为附录。具有一定学术价值。 李辉,1973年生,内蒙古阿拉善人,史学博士。
变动的传统
陈侃理 主编
传统的延续和发展依赖历史记忆,并在记忆中不断重构。历史研究可以重复既有的认识,固化某些传统,更应该追溯传统的形成与演化,创造面向未来的新知。本书力求跃出藩篱,融合政治史、制度史、思想史、科技史、宗教史、史学史的视野,围绕“祭祀”“历法”“灾异”“佛教”“华夷”“正史”“典志”“谱学”八个主题,重新观察、论述与中国古代政治相关的种种惯习、心态及其变迁。“变动的传统”,意味着政治文化不是僵死之物
白居易集笺校
[唐]白居易 著
《白居易集笺校》是上海古籍出版社已故编审朱金城先生古籍整理的代表作,朱金城先生号称“双白簃主”,一生致力于白居易和李白的研究。该书考证精审,堪称白居易集整理的典范之作。本次出版,重排重校,对版式作了一定优化,并对原书中的个别排印错误有所订正。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
商文明的信仰世界与传统思想渊源
郭静云
评分 9.1分
作为一位俄国出生却倾心于中国上古文明的犹太裔学者,郭静云不仅对中国先秦的考古材料、传世文献极为熟谂,且极具想象力和思考力,尤为可贵的是,拥有一种世界文明史的宏大视角,并以此审视中国上古文明的形成历程。这使得郭静云的每一本著作都极具个人风格。 郭静云在《夏商周》一书中颠覆了中国考古学界的主流看法,提出了中国青铜文明的长江流域起源论,并讲述了从汤商到殷商的崭新的商代历史叙事。
圣武亲征录
[法]伯希和
《圣武亲征录》是一部由不知名撰人所作的蒙古史著作,全书共一卷,对成吉思汗早年事迹及统一蒙古各部,向西发动军事征讨、南下攻金和窝阔台汗灭金等均有记载,虽较《蒙古秘史》简略,但有些记事可补《元朝秘史》《元史》之阙,因而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历来此书有多种版本,但影响最大的应是是伯希和译注本,是蒙元史研究领域的一部经典之作,在伯希和本人的著作中,堪与《马可波罗注》比肩;其学术重要性,不下于巴托尔德《
上海图书馆藏宋本图录
上海图书馆 编
评分 9.7分
本书精选上海图书馆藏宋刻善本60种,按照刊刻地点分为浙江、江苏、安徽、江西、福建、四川等地区。每种善本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图版(包括原刻与修版),根据版式特点、字体风格、文本异同、避讳、文献记载判定版本时代、考订版本源流、区别版次印次差异,并揭示递藏经过等等。 本次出版,是在2010年版基础上的修订,吸收了最新的版本鉴定成果,完善细节叙述,书志重写者如《汉丞相诸葛忠武侯传》;增改较多者如《春秋
沧浪诗话校笺
严羽 著
宋人严羽所著《沧浪诗话》,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史上影响深远之作。本书以现存最早的元刊本《沧浪吟卷》为底本进行校勘、笺注,汇集众说,自出新见,既探索严羽诗论的理论内涵,也呈现后人对其诗论的诠释史。本书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初版于2012年,学者评价:“张健这部《沧浪诗话校笺》确实是一部功力扎实、功夫深厚、见解独到、甚具D家风格的系统整理、研究古代诗话理论著作的力作,值得向读者及研究人员推荐。”(徐志啸
西湖梦寻注评
[明]张岱 著,林邦钧 注评
《西湖梦寻》记杭州历史掌故、绘西湖风俗画卷,是晚明小品圣手张岱代表作之一。本书作者对张岱《西湖梦寻》原文作了较为详细的注释,并在每一篇目后加以亦庄亦谐的“评品”,或补充相关资料,或分析文旨技巧,颇具新意,可读性较强,是品读张岱小品文、理解其审美思想的理想读本。 张岱,明清之际史学家、文学家。以小品文见长,以“小品圣手”名世。主要作品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夜航船》《琅嬛文集》等。 林邦
传习录
(明)王阳明 撰
★一本为所有人而写的传习录,一本极具特色的传习录译注 ★汤一介、冯达文弟子,深圳大学黎业明教授点校、注释、翻译 ★以明隆庆六年刊本为底本,对校本、参校本合计达十九种之多,搜集无遗 ★点校细致,入微,语句层级节节分明,文本结构焕然一新 ★注释厚重,妥帖,儒学传统中的王阳明,时时与朱子交锋的王阳明 <p
何谓语文学:现代人文科学的方法和实践
沈卫荣,姚霜
本书由导论、十九篇论文和后记、索引等组成,主要集结了西方学界关于语文学讨论的十九篇经典文章,涵盖介绍作为现代人文学研究之基础的语文学的定义,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其基本的学术理念和学术方法,到分门别类地探索语文学于历史、文学、宗教、语言研究,特别是于东方学中的运用和具体实践,最后总结讨论作为一种学术方法和世界观的语文学对于当今人文研究的发展和进步的现实意义。同时,本书的主要目的在于引导读者,特别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