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历史哲学论文集
[德] 康德
评分 9.5分
康德的历史哲学长久以来一直为中文学术界所忽略,往往被视为过渡到黑格尔与马克思历史哲学的桥梁,而不是一套成熟的理论。但这确实是个很不幸的误解,因为康德历史哲学自成一派,与黑格尔、马克思的历史哲学分属不同的类型。康德本人虽未撰写一部讨论历史哲学的专著,但有八篇重要的文章直接涉及历史哲学。 本书包括这八篇文章的译文及注释,并在书末附有详细的研究书目供读者参考。通过本译作,读者可
纯粹理性批判
评分 9.6分
本书是康德三大批判著作、也是其全部哲学著述中意义最为特殊和重大的巨著,它改变了整个西方哲学前进发展的方向和进程。康德花了11年的时间完成,1781年初版,1787年再版。 贯彻始终的根本指导思想就是:通过对理性本身、即人类先天认识能力的批判考察,确定它有哪些先天的、即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的来源、功能、条件、范围和界限,从而确定它能认识什么和不能认识什么,在这基础上对形而上学
道德形而上学(注释本)
评分 暂无
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李秋零主编、主译的《康德著作全集》(9卷本),以普鲁士王家科学院本(通称“科学院版”)为底本,全部直接从德文译出,原文为拉丁文的则直接从拉丁文译出。科学院版《全集》包含了康德生前公开发表的所有著作和文章,并且经过了德文编辑者的详细校勘。中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参考了已有的各种译本,同时也对一些名词、术语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中译者以其在西方哲学、宗教学、语言学方面的深厚学养,以及
论优美感和崇高感
评分 8.4分
《论优美感和崇高感》是康德在第三批判之外唯一的一篇美学著作。充分显示了作者的风格、人格与若干重要思路。书中的主要内容有两点:一是优美与崇高的对立与统一,一是强调美的主观性。
实践理性批判(注释本)
评分 8分
《实践理性批判》是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实践理性在康德整个哲学体系中居主导和领先的地位。康德认为,道德高于认识,伦理学高于认识论,行高于知。只有人心中的实践理性所规定的道德法则才具有客观的普遍有效性,才能成为普遍的必然的道德准则。 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李秋零主编、主译的《康德著作全集》(9卷本),以普鲁士王家科学院本(通称“科学院版”)为底
康德三大批判合集(注释版)
本书为《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合集。其中《纯粹理性批判》以第二版为基准,凡是第一版与第二版有异之处,文字较少者均以脚注的方式标出,文字较多者则附于合适的地方。三部著作均增译了《科学院版编者导言》和科学院版编者注,并在必要的地方加了少量的译者注。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启蒙运动时期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同时
康德历史哲学文集(注释版)
本书收入康德历史哲学全部相关著述,含《关于一种世界公民观点的普遍历史理念》、《人类历史揣测的开端》、《关于在地上逐步建立善的原则的统治的历史观念》等十篇文章,书中所收入的文章均由译者增译了《科学院版编者导言》和科学院版编者注,并在必要的地方加了少量的译者注。 康德,启蒙运动时期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天文学家。其前期的自然科学研究成果主要是《一般自然史与天体
康德美学文集(注释版)
本书收入康德关于美学的全部相关著述,含《判断力批判》、《关于美感和崇高感的考察》等著述和相关著作摘编,书中所收入的著作、文章均由译者增译了《科学院版编者导言》和科学院版编者注,并在必要的地方加了少量的译者注。 康德,启蒙运动时期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天文学家。 其前期的自然科学研究成果主要是《一般自然史与天体理论》(1755),其中提出了著名的关于太阳系起
美,以及美的反思
《美,以及美的反思》汇集了康德美学的全部著述。康德美学是西方古典美学通向现代美学的一座桥梁,是西方美学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译者曹俊峰出自蒋孔阳先生门下,毕生研究康德美学,德文造诣颇深,兼通俄文、英文,他根据普鲁士王家科学院版的20卷本《康德全集》编译此书,并参照 俄文及英文本,做了大量译注工作,保证了译本的准确性、学术性与权威性,使此书成为了解和研究康德美学资料最为齐备的读本。</p
判断力批判(注释本)
评分 7.4分
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寻求两个分割的世界的沟通,认为自由的道德律令要在感性的现实世界实现出来,其中介是反思判断力。既带知性性质,又带理性性质,从特殊去寻求普遍的反思判断力按照“自然合目的性”来沟通认识与道德两大领域,实现自然界的必然王国与道德界的自由王国的和谐,康德在认识论和伦理学之间建构反思判断,最终完成了其先验论哲学体系。 本书为《判断力批判》单行本,与全集中的译本在内容上有三点不同。首先
实践理性批判
评分 9.2分
纯粹理性批判(注释本)
《纯粹理性批判》被公认为是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流传最为广泛,最具影响力的著作,同时也是整个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和影响最深远的著作之一。初版于1781年,并于1787年再版的该书,常被称做康德的“第一批判”,并与其后的《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并称为康德“三大批判”。在这部西方哲学奠基式的著作中康德尝试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接合起来,并以此反对大卫·休谟彻底的经验主义。 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判断力批判
评分 9.1分
康德的“第三批判”即《判断力批判》出版于1790年。全书除了序言和一个完整系统的导言外,分为“审美判断力批判”和“目的论判断力批判”。前者又分为审美判断力的“分析论”和“辩证论”(其最后一小节题为“附录:鉴赏的方法论”),后者则分为目的论判断力的“分析论”和“辩证论”及一个计有13节的“附录:目的论判断力的方法论”,加上“对于目的论的总注释”。
判断力批判(下卷)
本书是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的代表作,为其著名的“三大批判”的最后一部。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论证了自然界的因果必然性,在《实践理性批判》中,他阐述了主体的先验的自由。在《判断力批判》中,他是要克服自然的必然性与先验自由的对立,架设由现象界通向本体界的桥梁。《判断力批判》分为“审美判断力的批判”与“目的论判断力的批判”两部分。康德借助对审美判断力和目的论判断力的分
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
评分 9.3分
康德(1724—1804),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其思想深深影响了其后的西方哲学。本书是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缩写本,以相对通俗的语言对《纯粹理性批判》的主要思想予以阐释。康德认为我们应该在哲学中停止传统的构造形而上学体系的做法,而首先了解理性认识的性质和范围;要考察形而上学是否可能,必须根据形而上学知识的特点,即它不同于自然科学,不是经验的,只能是先天的出于纯粹理性的知识,但它又不同于同样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
除非愿意自己的准则变为普遍规律,否则你不应行动。这是康德伦理学的基石,也是他号召人们普遍遵守的“绝对命令”。这也是人类的意志规律、自由规律、道德规律。正确认识和运用道德规律是人类的责任,也是明辨善恶的尺度。理性的人能为自己立法,因此,不论是谁在任何时候都不应把自己和他人当作工具,而应该永远将自身看作目的。由此,也产生了一个由普遍客观规律构建起来的体系,也即目的王国。目的王国服从自身加于自身的
纯然理性界限内的宗教(注释本)
本书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李秋零主编、主译的《康德著作全集》(9卷本),以普鲁士王家科学院本(通称“科学院版”)为底本,全部直接从德文译出,原文为拉丁文的则直接从拉丁文译出。科学院版《全集》包含了康德生前公开发表的所有著作和文章,并且经过了德文编辑者的详细校勘。中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参考了已有的各种译本,同时也对一些名词、术语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中译者以其在西方哲学、宗教学、语言学方面的深厚学养,
康德政治哲学文集(注释版)
本书收入康德政治哲学全部相关著述,含《法权论的形而上学初始根据》、《回答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论永久和平》等文章和论著摘编,书中所收入的文章均由译者增译了《科学院版编者导言》和科学院版编者注,并在必要的地方加了少量的译者注。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启蒙运动时期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天文学家。其前期的自然科学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