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塞尔现象学概念通释
倪梁康
评分 9.6分
《胡塞尔现象学概念通释》试图在某种程度上对胡塞尔概念的概念术语做出初步的确定,以便能为尽早形成在这些术语之中文翻译上的统一创造条件。《通释》显然无法也无意对胡塞尔术语的中译进行某种最终的规定。但它的确带有一定的“证义”意图:只有通过相互间的讨论,而非各行其是,才有可能达到在概念理解和翻译上的互识与共识,从而使得学术的交流和推广成为可能。愿《通释》能为胡塞尔概念中译的讨论提供一个开端性的基础!
现象学及其效应
评分 8.7分
《现象学及其效应——胡塞尔与当代德国哲学》是中山大学哲学系倪梁康教授的代表作。此项研究是对现象学运动这个本世纪欧洲最重要的哲学思潮的一个批判性的回顾。这个研究课题没有限制在由德国哲学家埃德蒙德•胡塞尔随《逻辑研究》两卷本的发表(1900/01)而开创的哲学思潮本身之上,而且也扩展到由现象学运动对本世纪西方精神生活所产生的强烈影响之上。 倪梁康,南京大学哲学硕士,德国弗莱
现象学的始基
评分 7.4分
《现象学的始基:胡塞尔 释要(内外编)》带有导读性质,是作者在对《逻辑研究》的多年接触、阅读、研究、翻译过程中积累下来的一些心得体会。《现象学的始基:胡塞尔 释要(内外编)》的出版,主要是为了与现象学研究的同道者交流,也是希望通过对胡塞尔《逻辑研究》的展示,能够不仅使哲学一现象学的研究者,而且还使心理学研究者、逻辑学研究者有所收获:可以通过《逻辑研究》,通过它所提倡的对观念对象的直观把握和认
评分 8.8分
这里所关涉的不可能是某些可以从定义上一劳永逸地确定下来的术语,而只是一些用来进行描述和对比的手段,它们的意义必须根据具体的人析状况而从每一个个别情况中得到原初的、新的吸取。 胡塞尔始终是一个描述性的哲学家,这已经是一个公认的事实。即使在他思想发而展的后期,当胡塞尔偏重于发生现象学的研究并因此而或多或少地进行解释性的操作时,他的总体研究风格也仍然只能用来描述来概括。而描述-
意识的向度
《意识的向度:以胡塞尔为轴心的现象学问题研究》主要内容:“意识的向度”,是指从意识的视角看出的方向与获得的维度。《意识的向度:以胡塞尔为轴心的现象学问题研究》所表达的思考,或是与这个意识的向度有关,或是在这个向度上进行的。它们均属于意识哲学的研究领域。但书中并不着意于对思想史上各种类型意识哲学做比较研究,而主要是围绕胡塞尔现象学在意识哲学层面上进行的讨论。内容涵盖了由“意识现象学”引发的方法
面对实事本身
评分 8.4分
《面对实事本身(现象学经典文选)》收录《心理现象与物理现象的区别》、《现象学》、《先验现象学引论》、《现象学与认识论》、《现象学美学》等文章32篇。
评分 8.0分
现象学及其效应 ――胡塞尔与当代德国哲学 由胡塞尔在本世纪初 发起的现象学运动 在近一百年的发展中 已成为欧洲大陆最重要的哲学思潮。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任何对当代西方思想的研究, 如果缺乏对现象学的认识, 都将是
观心集
评分 暂无
本书为现象学学者倪梁康教授的思想论集,共收录作者十余年来近四十篇思考性文字:故人故事的记录与纪念、具体问题的思考与澄清、读书观影的感想与评议以及著书译文的序言与后记。本书所呈现的反思与批判,是哲学精神之体现,也符合“观心”之意涵。 倪梁康,1956年生人。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现任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浙江大学现象学与心性思想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主要偏重于西方哲学,尤
现象学视域中的东西方心性思想研究
汇集心性现象学研究领域三代学者的最具代表性的重要论文。 为纪念中山大学哲学系已故著名哲学家朱谦之先生,弘扬其学贯中西的学术精神,中大哲学系创办“中大谦之论丛”,论丛主要收录国内外学者对于著名哲学家以及重要哲学论题的研究性论文。 《现象学视域中的东西方心性思想研究》以心性问题为主题,以现象学为研究视角,收集了19篇专题文章。 其中,包
八识规矩颂注译(二种)-唯识学丛书(第六辑)
本书包括倪梁康教授的《玄奘〈八识规矩颂〉新译》和《王肯堂〈八识规矩集解〉编校》。 前者从台湾三民书局引进,并对梵文字母进行了全面的订正;体例包括语译、章旨、注释。 后者是对晚明唯识学大家王肯堂(1549—1613)《八识规矩集解》的精细化整理,所依底本为中山大学图书馆馆藏孤本;该书体例极为复杂,包括考订出集解文字在现行《大正藏》中的具体页、行(在角标和
自识与反思
《自识与反思》是著名学者倪梁康教授的一部重要著作。自识与反思这两个问题的提出,最典型地反映出近代以来西方思维的特殊性质和本己要素:它是近代西方哲学的标志性问题,是使西方文明有别于其他文明、包括古希腊文明的划界性问题。《自识与反思》以此为线索,综观地讨论了近代哲学对于这一问题所做的思考,其所尝试的是一项概念史或问题史的研究。它带有一个方法与内容上的双重现象学思路轨迹:在研究方法的意义上,它是对
缘起与实相
评分 6.4分
一切佛法,均可归于缘起与实相。而佛教思想,尤其是在传统中国与日本传布的佛教学说,均由缘起说和实相说两大系统组成。当代佛学大家吕澂和于凌波都曾撰有“缘起与实相”的论文,刻意说明两者关系。前者示明:“佛家的实相说常和缘起说连在一起,主要从缘起的现象上见出真实的意义即实相”;后者强调:“中道、真如、实相,即是法性——即是缘起法的实性。” 就此而论,缘起是实相,实相是缘起。初看起来,这两者之间存在的
胡塞尔与海德格尔
评分 7.7分
大约从2012年初陆续开始撰写题为《反思的使命》的胡塞尔思想传记。到2015年时,已经写到胡塞尔的弗莱堡时期。在这里当然不可能绕过他与海德格尔的关系问题不论,因为无论就思想关联来看,还是就私人关系而言,这个关系都构成胡塞尔从1916年到弗莱堡直至他1938年在这里去世期间的最重要思想生命内涵的组成部分。胡塞尔自己曾将他后期在海德格尔那里得到的经历称作“最沉重的宿命之一”,甚至“最阴暗的个人经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 第十一辑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11辑):空间意识与建筑现象》内容简介:现象学的哲学与方法发展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以“面对实事”的思维态度和“工作哲学”的解析风格在哲学史上独树一帜。以胡塞尔、舍勒、海德格尔等人为代表的现象学精神,如今已在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发挥着直接或间接的作用与影响。《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是中国(两岸三地)现象学和哲学研究界第一次合作努力的成果。它致力于从理论与实践两
理念人
对“理念”的探寻不但塑造了西方哲学史的面貌,同时也深刻地塑造了西方知识分子的精神气质和社会角色。 该书就是沿着这个脉络讨论了知识分子的物质和作用,哲学和哲学家的定位,对西方理念史的梳理,汉语语境下的现象学,等等。
新譯八識規矩頌
评分 8.3分
《八識規矩頌》為唐代玄奘大師所作,是佛教唯識學一份極其重要的漢語文獻,除大正藏外,也收錄於《四庫全書》中。其內容言簡意賅,在四十八句頌文中,幾乎包含了唯識學的基本名相和要義,為初學者提供了瞭解唯識學的方便法門。但也因為它格式嚴謹而言詞又極為簡略,未經解說,可能完全不知所云。本書由學貫中西的倪梁康教授透過佛教唯識學和現代現象學之間的互釋、互解,對經文作逐句詮解,帶領讀者深入唯識世界。